的时候,有了比较,那就更加的不同。
\n
二人并坐车中,杨沅端庄威严如关圣帝君,可赵惇虽是坐在正中,却还不及扛刀的周仓看起来威风。
\n
百姓们见了,心中自有一番比较,只觉这帝王气象,确实是转移了。
\n
这一日后,民间便多了一些谶纬隐语流传。
\n
诸如“杨沅门,天子幡”,诸如“荧惑守心,太微移位”……
\n
又有“青龙盘枢,非位而居”。
\n
不过马上就有好事者开始研究,青龙若是杨丞相,那谁是白虎?
\n
这种聊着聊着就开始“破道开跑车”的,自然都是些市井匹夫。
\n
但是这种流言,在这种年代,如果没有大批术士儒生暗中配合造势,是根本不会在民间自发形成规模的。
\n
杨沅回京,也就意味着,他的视线,不再仅仅停留在两淮前线了。
\n
内政、外交、经济、民生……
\n
一年之计在于春,此时诸多事务,皆当其时。
\n
好在现在朝廷上层,虽然有些庸人占位,但也好过以前互相掣肘、互相挖坑的派系之争、立场之争局面。
\n
上层同一个声音,国家机器的运转效率,便不可同日而语了。
\n
至于军事上,杨沅现在的着眼点也不仅仅在一个金国的南京路上。
\n
荆湖方向,川陕方向、西夏方向,乃至凉山州、川峡四路的内乱问题,都是需要他考虑的。
\n
若非他现在有一个执行效率极高的朝廷,内记室、尤其是外记室的作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