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取名城前。后村庄扩大,分东西两村,该村位东,称东城前。明初,王、匡、杨、朱等姓相继迁入,沿用原名。明崇祯年间,厉衮从日照县巨峰迁入,改名为厉家城仙。为与李家城仙(今西城仙)区分,如今它已拥有一个全新的名字。原先的地址处于一片地势较低洼的地带,在 1957 年的时候,由于遭受了严重的水灾侵袭,整个村庄不得不向北迁移到现在所处的位置。这座名为东城仙的遗址坐落在街头镇东城仙和西城仙这两个村子中间,其范围从东至西大约延伸 300 米,由南至北约 250 米,占地面积大概为 7.5 万平方米。整体形态基本上呈现出长方形,地面较为平坦。遗址的东边和西边两侧都是现代化的村落环绕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东侧紧靠着断崖的地方还挖掘出一条深深的壕沟。站在断崖之上,可以时不时地看到文化堆积物的分布情况。经过对地表进行采集后所获得的标本种类繁多,其中包括石器、鼎足、罐底、口沿、红烧土块以及大口尊等等。可以判断这里是以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作为主导的一处重要文化遗存之地。在这里,文化堆积层的深度大约为 1 米左右,并且已经暴露出一些诸如灰坑、墓葬之类的古代遗迹。这座东城仙遗址的发现,对于确定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聚落的分布状况、不同区域的类型划分以及完整的文化谱系等方面都提供了极其珍贵且不可多得的资料依据。正因如此,在 1992 年 6 月 12 日这一天,山东省人民政府正式将该遗址核定并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还专门树立起了一块醒目的文物保护标志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东城仙遗址的地面上,时不时能够看到一些破碎的陶片散落在四处。当我们拿起这些陶片,仔细观察其横断面时,可以发现它们的胎质十分细密,仿佛经过了精心的打磨和筛选。而那烧制的火候更是高超,使得陶片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质感和光泽。
这种特征正是典型的龙山文化所具备的。由此可以推断,当时的烧制技术已然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想象一下,数千年前的古人,凭借着他们的智慧和勤劳,不断探索、尝试,最终掌握了如此精湛的技艺,实在令人惊叹不已!
在遗址的西南角高地边缘,有一处引人注目的地方——遗址断层。凑近仔细辨别,便能依稀看出当年那被夯实的层层叠叠的痕迹。更让人惊喜的是,在这些叠层内部,还能发现大量残存的陶片。这些陶片就像是时间留下的珍贵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