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去,只为能换得那微不足道的几文钱柴,勉强糊口度日。还有一部分村民则会前往南山,充当起辛苦的挑夫。他们在城里扛起一袋袋沉重的盐巴、一匹匹厚实的布匹等日常用品,沿着崎岖难行的山路,一步一个脚印地越过岭南,去与山里的人们交换生漆、蜡油、毛纸等山货。之后,他们还要再次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回到城中,将这些山货变卖掉,才能挣取那饱含着无数汗水与血泪的一点点苦力钱。
正如当地百姓口口相传的那首令人心碎的歌谣所唱:“小伙上门咧,姑娘嫁人咧,老人下架咧,街道没娃咧。”这凄楚哀怨的旋律,宛如一首悲歌,每一个音符都浸透着村民们对极端贫困生活的深深无奈与无尽悲叹。歌词中的每个字似乎都是一滴滴苦涩的泪水,向世界倾诉着那个年代村民们所历经的种种磨难和心酸。
回溯至新中国刚刚成立之初,村里成立了“农会”,随后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从最初的“互助组”起步,逐步发展到初级社、高级社,最终实现公社化。而这个村庄当时被编入了“星火四社”。
时光流转,来到 1956 年,全体村民齐心协力,不畏艰难险阻地投入到水库的建设之中。经过漫长岁月的努力,终于成功筑起这座生命之库。然而,1970 年一场汹涌澎湃的洪水来袭,考验着人们的意志和勇气。全村上下众志成城,奋力抗洪保库,用坚强的脊梁守护住这片赖以生存的家园。
1974 年之后,村子里又积极创办起“园艺场”,种下了上千亩郁郁葱葱的松林。三十余载风雨兼程,这些松树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成为造福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便来到了 1984 年至 1998 在这段时期。在这个充满希望与变革的年代里,村子里发生了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率先建起了先进的自来水设施!
不仅如此,还修筑了一座令人瞩目的大容量蓄水池,其蓄水能力竟然高达 80 吨之多!那一根根长长的水管,就像是人体中的血脉一样,蜿蜒曲折地延伸到了每家每户。这一伟大工程的竣工,意味着千百年来村民们一直依赖肩挑手提水桶去河边打水、饮用河水的艰难日子终于画上了句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从此以后,清冽甘甜的自来水犹如一股清泉,源源不断地流进了每一户人家。它不仅滋养着人们的身体,更滋润着大家的心田,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