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为一位清贫好学,才华出众,前途无量的童生而守。传中虽未记述他身体状况和音容笑貌,也未交代男女见面与否(按旧习常理,一般是不曾见面的),但男方的表现,足已攀登人品高地,这样的丈夫,一般人求之不得,成为这样人的遗孀,也心甘情愿!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爱情的力量!
这个悲剧也与着名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有相似之处,同样演绎了“化蝶”故事:祝英台忠于爱情,宁投梁山伯的坟墓,也不嫁有钱有势的马公子;而高氏女宁与已故优秀的迟君阴魂相伴一生,也誓死不嫁其他任何一人!但梁祝是塑造的典型,生前相识相爱,高氏女是真人真事,未必相识,爱的只是对方的学识与人品,难怪感动了朝廷和地方官府!
其次,高氏竭尽孝道。一对失去儿子的父母,其悲伤之情和晚年处境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又有一个节孝媳妇陪伴一生,是对这双父母的极大安慰照顾!这就是最大的孝。节孝是国人的传统美德,不管新旧社会,都应该受到应有的尊重!
传中表彰的不仅是节孝典范,也同时颂扬了该村好义助学之人和免费助学之师。这证明迟家庄河东村从祖上起,就有见难而助的传统。据调查,早在清代,该村就以武术功夫闻名于世,除霸清恶,历史悠久,事迹动人;同时,兴教助学,成果累累。据谱载,该村迟氏清代出过贡生、监生、武生、廪生多人。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结出的丰硕成果。
“节孝碑”因带有封建统治色彩,社会曾一度持批判态度。但时至今日,随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对“节孝碑”已变得理性而宽容。该村这通敕旌节孝碑始立于光绪十二年,距今已有130余年的历史,其文物价值不言而喻。其标榜的赡养老人的社会公德,也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史料记载,所有设立的节孝碑必须由礼部统一设置,以皇帝名义表彰,碑头一般都刻有“圣旨”二字,是封建历史的一种真实见证。在古代立节孝碑,就是专门表彰那些忠孝事迹感人的优秀女性,必须经过皇上批准,是一种很高的褒奖。万历《大明会典》卷七十九《旌表》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所下一道诏令:“凡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志行卓异者,有司正官举名,监察御史、按察司体覆,转达上司,旌表门闾。又令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
宋代以至明清,特别重视节孝,家族中出了节妇孝子,是全家族的光荣,很多家谱在首卷都立节孝一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