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啊,和珅那大贪官的形成,其实背后有李侍尧的影子在作祟。这话得从头说起,得追溯到那明太祖朱元璋坐上龙椅的辉煌时刻。
\n
朱元璋,一个从草根爬起来的皇帝,对贪官污吏的痛恨可谓深入骨髓。他坐上龙椅后,第一把火就烧向了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员。他给他们定了历史上最低的俸禄,生怕他们手里钱多了,心就野了,手就伸长了。那时候的官员们,可真是过得紧巴巴的,连个好点的茶都喝不起,更别提什么奢华享受了。
\n
岁月流转,清朝的皇帝们进了中原,接管了明朝的那一套制度。他们虽然没像朱元璋那样恨贪官入骨,但官员们的薪水也确实没多到离谱的地步。这样一来,钱少嘛,人就容易偷懒,官员们也不例外。他们既不敢直接顶撞皇上,说“你这薪水太低,我干不了”,又舍不得丢了那顶乌纱帽,毕竟那可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于是,除了少数几个能安贫乐道的清官外,大多数官员都悄悄加入了搞“副业”的队伍。他们或开商铺,或放贷收息,或暗中与商人勾结,总之是想尽一切办法捞钱。这样一来,贪官就慢慢多了起来,像春天的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长一茬。
\n
康熙爷刚登基那会儿,贪污的风气就已经挺严重了。他坐在龙椅上,看着下面那些官员们一个个都油光满面的,心里头能不清楚吗?但他是个聪明的皇帝,知道不能一刀切,得慢慢来。于是,他先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假装没看见。到了晚年,他虽然意识到这个问题已经严重到不能再严重了,但为了维护自己圣明君主的形象,还是没下狠手。他只是搞了个“退赃就能减刑”的招数,意思就是:你贪了没关系,只要把钱交出来,就能从轻处罚,不用掉脑袋。这样一来,官员们就更肆无忌惮了,反正贪了也有救,何乐而不为呢?
\n
到了乾隆爷接手的时候,他啥事都学他爷爷康熙,但就这点上,他不干了。他是个有脾气的皇帝,眼里揉不得沙子。他说:“这天下都是我的,你们敢偷我的钱,还想减刑?门儿都没有!”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废了这个政策,不光要贪官退赃,还要抄家、流放,甚至砍头,三管齐下,狠得很。这一招可把官员们吓得够呛,一个个都收敛了许多。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