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n
李清歌心里这么想着,脸上也露出了愤怒的表情,仿佛被激怒的狮子,随时准备扑向敌人。她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那是一种对正义的执着,对国家的忠诚。
\n
她知道,从公元七世纪初到九世纪末,东瀛为了学习大唐的文化,陆陆续续派来了十几批使者。这些使者来的次数多,规模大,时间长,学的东西也广,对我们大唐文化的传播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他们的到来,无疑为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搭建了一座桥梁。
\n
特别是从公元六百三十年舒明天皇第一次派使者开始,遣唐使就络绎不绝地来到大唐,学习我们的文化精髓。他们如饥似渴地吸收着大唐的智慧,仿佛一块海绵在贪婪地吸取着水分。而大唐也以礼相待,展现了大国的风范,希望各国都能来朝拜,共同分享这份文化的盛宴。
\n
在这二百六十多年的时间里,东瀛的文化因为学习了大唐而日益丰富。特别是在奈良和平安时代,东瀛朝廷更是派了十九次使者来大唐。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踏上了这片充满智慧的土地。其中,阿倍仲麻吕随行的第八次最为有名,他的才华和学识在大唐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n
每次遣唐使来,都有上百人,有时甚至超过百人。他们从我们大唐学到了很多东西,包括法律、文化、科技、风俗等等。可以说,东瀛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我们大唐的影响。他们的文字、建筑、艺术等方面都汲取了大唐的精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n
但是呢,东瀛最终却背信弃义,侵略了我们中原。这种恩将仇报的行为,让李清歌这个后世之人听了都感到愤怒不已。她仿佛能穿越时空,看到那些无辜的百姓在战火中挣扎,看到那些美丽的城市在硝烟中毁灭。她的心中充满了悲痛和愤怒,为那些逝去的生命和破碎的家园而痛心疾首。
\n
李世民虽然不知道后世的事情,但作为一个国家的君主,他有着强烈的民族大义。他深知民心的重要性,也明白一个国家的尊严不容侵犯。看到自己的子民受到欺辱,他怎么能坐视不管呢?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那是一种对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3页 / 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