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想都知道这东西存放的时间比较长。
“山长,这是外贸的产品,那些走南洋的船过来收货的时间都不固定,有时半年都不来一次,有时一季度来一次,各打铁铺都会备一些,以备收购。”曾用青停了一下,又说道:“这些铁锅本地人消费不了多少,但外贸却是可以卖个大价钱,缺点是积压资金,就像今年这样,积压大半年了,都没有人来收。”
“不过好在利润高,收购的数量也大,大家虽然不敢生产太多,但每家都会备些,到时也可以赚多点。”
李奇终于明白,这些铁锅虽然看上去不起眼,却也是大明的高科技,别的地方还真的生产不出来,只要生产出来,就不愁卖,可运输却是个大问题。
走南洋的商人因要看季风走船,来回很不确定,重量又足,加上还要运输其他的商品,也不一定会在这停留采购。
这个海边小城虽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环,却不是大宗商品的集散地,海船有时只是靠岸补充点淡水就走了,船员都不一定上岸,更不要说采购商品了。
“要是我们有自己的铁矿,不怕积压,这铁锅是不是就可以生产的多一些。”李奇说道。
“那是当然,可是我们自己没有铁矿,这铁都是买的别家的,生产一多,积压的资金就太大了。”这时的江苏,福建、两广地区炼钢技术发达,所炼制的苏钢,广钢远近驰名,特别是广钢质量更有超越前者的趋势,但规模也就那样。
因为技术方法所限,全程手工业生产,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但所得到的产量有限。
“这不算问题,铁的事我来解决。就怕产量一上来,到时能不能卖得出去呢?”李奇问道。
“这么多年,都是产少于购,因为大家都不肯投入资金在这上面,怕积压。但走南洋的商人每次来都说,只要质量保证,多少都收购。”曾用青也表态。
“南洋那边还很落后,这些铁器产品,运过去都价格不菲。”
“听说番鬼佬那边,也会在南洋采购,不过他们要的锅和我们的不同。”曾用青指着一堆平底锅说道,“这些平底的就是专为鬼佬生产的。”
曾用青又补充道,“特别这铁锅,别的地方所产都不耐用。”
“当然,我们这里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生产,能生产的也就我们这几家,都是不愁卖的。”
“哦,这铁锅还是高科技产品?”李奇想不到,一个铁锅,竟然还是高科技。
“高科技?”曾用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