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于清咸丰年间,当时是个古琴店,经营不善转租与他人,后来来薰阁陈氏本族后人陈质卿又将来薰阁赎了回来,并在民国元年(1912年),开办了来薰阁书店。
“志文,志文出来下。”李天顺对着店铺的后门喊道。
李天顺的这个铺子是临街倒座房改建而来,穿过店铺后门就是院子,两边是东西厢房,中间是三间正房,整体占地两百平方左右。
李志文腰间系着围裙,手里还拿着切好的鹿茸,从东厢房走了出来:“爹,什么事儿?”
“哎呦喂!平安你也来北平了。”走进来的李志文看到刘平安高兴的说道
“啪~”
“没规矩,平安是你喊的吗?在小也是你师叔。”李天顺一巴掌打在李志文的后脑勺说道
“小师叔!”李志文不甘情愿的又喊了一声,看的刘平安直乐。
“等下陪你师叔去趟琉璃厂,他要买些书,然后你们就去全聚德,晚上给你师叔接风。”李天顺对着李志文吩咐着。
“好嘞!爹,您瞧好吧,我一定带着小师叔琉璃厂好好转转。”李志文应道。
。。。。。。。。
琉璃厂距离广和堂也就几里路,边走边逛不一会就到了。
琉璃厂,本来只是辽代京城的一个小乡村,元代在这里建窑烧琉璃瓦,这才有了琉璃厂的名字。
清乾隆三十八年,为了编纂《四库全书》,一大批文人学者汇聚于此,正因为这件重大的文化事件,使得琉璃厂空前繁荣。
不过当时的琉璃厂,开得最多是书店,卖的也是文章典籍,后来经过时间推移,逐渐演变成了一条专门售卖古董字画、文玩玉器、金石名章的街道。
刘平安看着这条承载着历史文化的老街,浓郁的文化气息弥漫在空气之中。
街道古色古香,那明清风格的建筑,飞檐斗拱,青砖灰瓦,狭窄而蜿蜒的街道,在人来人往中略显拥挤,却充满着生活气息和文化的活力。
两人走进来薰阁,书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籍。
一个学徒模样的少年走了过来,恭敬的对两人说:“两位先生,您要是想看哪本书,我给您取下来。”
“中医方面的书籍在哪边?”刘平安问道。
“先生,请跟我来。”小伙计引着刘平安两人走向了东面书架。
许久,刘平安选了三本,两本宋版的《太平圣惠方》《史载之方》,一本明版的《伤寒全生集》,付了八十大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