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外的读者也对这部作品给予了积极的反馈。
“卫念晓再次用她独特的写作方式,让我们看到了东方文化对西方哲学的独特诠释。”一个外国读者说道。
随着作品的大卖,卫念晓的名字彻底在国内外文学界站稳了脚跟。她开始收到各种各样的邀请,参加文学节、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等。
在一次国际文学节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齐聚一堂。卫念晓站在舞台上,分享自己的创作历程。
“我从一个想要尝试探索哲学与文学融合的创作者,到今天站在这里,经历了很多的挑战与质疑。但我始终相信,文学和哲学有着天然的联系,它们都在探索人类内心深处的奥秘。”她的声音在礼堂里回荡,台下的听众们都静静地听着,不时发出阵阵掌声。
在这些活动中,卫念晓也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有一位来自法国的作家皮埃尔,他对卫念晓的作品非常欣赏,两人经常交流创作心得。
“卫,你的作品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东方文化和西方哲学。我在你的作品中看到了许多新的创作灵感。”皮埃尔说道。
“皮埃尔,你的作品也有着独特的魅力。我们可以互相学习,共同探索新的创作领域。”卫念晓笑着说。
在不断的交流与合作中,卫念晓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她开始思考如何将更多的东西方哲学思想融合到自己的创作中,以及如何让作品更好地在全球传播。
她的下一个计划是创作一部以爱与救赎为主题的作品,将佛教的慈悲思想、基督教的救赎概念以及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仁爱思想融入其中。
为了创作这部作品,她开始了一次环球文化之旅。她走访了许多佛教寺庙,感受那里宁静祥和的氛围,与僧人交流佛教教义中的慈悲与宽容。
在一座古老的寺庙里,她看到僧人们默默地诵经,为众生祈福。她坐在寺庙的角落里,静心聆听,仿佛心灵得到了净化。
然后她又来到欧洲的一些古老教堂,参加弥撒。教堂里的唱诗班歌声悠扬,教徒们虔诚祈祷的样子让她深受触动。
她与神职人员探讨基督教的救赎思想,了解它是如何影响西方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的。
在这个过程中,她也没有忘记自己的中国传统文化根源。她深入到中国的古籍研究机构,查阅古代典籍,与国学大师们探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仁爱思想。
所有这些调研和体验都让她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她回到自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