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户部尚书这个肥缺空缺之后,所有人对张文华都视而不见,反而皆保举丁士桢为户部尚书。
这便是疑点之处了。
因为口径太统一了,所有的人心中的人选,也太一致了。
一致到,似乎就算朝廷不宣旨,天下人,文武百官已经知道了丁士桢为继任的户部尚书这个结果了。
那张文华就那样一点都不争口气,不争一争?这似乎不符合常理。
苏凌压根就不相信什么丁士桢能力卓然,官声极好,一心为朝廷办事,所以文武官员才会一致推举他为继任户部尚书的鬼话。
鬼话是用来骗普罗大众的,在当权人的眼中,普罗大众就是一群最好被愚昧的没头苍蝇。
当权者说什么好,什么就是好,当权者说什么不好,什么就是不好。
普罗大众的分辨能力和认知,是建立在当权者的舆论和意识引导之上的——这一点,对现代人苏凌来说,却是心如明镜的。
所以,正常的程序是,张文华无论如何都要与丁士桢争一争这个户部尚书的位子的,但是张文华没有争,甚至连一点去争取的记录都不曾有。
而且,丁士桢就算最后做了户部尚书,也不可能被所有的官员异口同声地保举,更不可能没有任何反对的意见。
不要鬼扯什么能力出众,官声名声极好这些鬼话。
能力出众,名声好,在苏凌那个时代,都有可能不会成为提拔某个人一锤定音的决定性因素,何况这个乱世的大晋呢?
朝廷在制衡,清流和保皇在制衡,各方势力也暗中较劲。
在一切以自己利益至上的大晋,能力和名声,将会更加显得微不足道。
所以,丁士桢能力出众,名声好,继任为户部尚书这个理由——骗鬼去吧!
既然丁士桢能够成为新一任的户部尚书,能力和名声不是关键原因的话,那又是什么原因,让他成为户部尚书的——要知道,他取代了朝廷本身挽留的要致仕的他的顶头上司王缮用,更一脚踹开了压自己官阶半级的户部右侍郎张文华。
所以,从王缮用原本被朝廷挽留,要他处置完赈灾之事后在考虑归乡,结果中途便被致仕,到张文华这个右侍郎悄无声息地失去成为户部尚书的机会,再到丁士桢被各方举荐为新任户部尚书。
这一切的一切,里面定然藏着一个巨大的,不为人知的秘密。
除了这些,苏凌更想起了保举丁士桢为新任户部尚书的奏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