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伴随着其他各种神经症的特征。更糟糕的是,他们需要更长时间的住院治疗,而且对于治疗手段往往难以做出良好的反应。因此,许多专家认为,这种伴随焦虑和抑郁的精神病态或许代表着一种独特的综合征。甚至有人提议,可以将精神病态分为焦虑型和非焦虑型这两种类型。其中,前者被视为继发性的人格变化,而后者则属于原发性的精神病态,相当于真正意义上的真性精神病态。
而这类精神病态患者的行为大多受偶然动机、情绪冲动、或本能愿望所驱使,缺乏计划性或预谋,也就是想到什么突然就去做些什么了。区分精神病态为单纯型和复杂型,二型均系自我中心,但单纯型的反社会行为一般缺乏预谋,而复杂型精神病态患者往往在事情发生前有计划,而且可以达到行为的目的。因此单凭计划性有无而确定攻击行为的性质是不适当的。
在 1992 有人提出认为反社会人格障碍常因其行为与公认的社会规范有显着背离而引人注目。适应不良是精神病态患者的重要特征。由于对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自知力,不能从经验中取得教益,因此本症是一种持久和牢固的适应不良行为的模式。
这种症状的发病原因是父母养育方式不仅与父母自身文化、经济情况等有关,还与另一方的情况,如配偶是否 健在以及家庭婚姻的状况息息相关。这进一步证实了家庭微环境复杂而微妙地影响着成员间的行为方式。而良性的家庭环境,父母正性的养育方式对极具塑造性的未成年人来说,意义无疑更加突出。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人群的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这使得他们与他人相处时存在一定困难。这些人的行为模式往往与众不同,甚至有时会让人感到恐惧或不安。他们对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缺乏尊重,常常表现出冷漠、无情和自私自利的特点。
在个人生活方面,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的人际关系通常比较紧张。他们很难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对他人的感受漠不关心。即使表面上看起来友善,内心深处却可能隐藏着不可告人的动机。此外,他们可能经常卷入冲突和争吵,难以维持长期稳定的关系。
有时候,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就能引发他们的情绪爆发。例如,在路上不小心碰到一个人,被对方言语指责后,他们可能会感到极度愤怒,并采取极端行为来发泄情绪。这些行为不仅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还可能对周围的人造成严重伤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然而,并不是所有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