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鱼贯而出,整齐地列阵在大车后面。
随后,太后和瑞安郡主,锦帽貂裘地跨马而出,张九德上前行礼,太后冲他点点头:“张爱卿辛苦,出发吧。”
一群早起赶路的民工,站在官道旁,望着这一队挎枪骑马的队伍,威风凛凛地驰过,脸上满是敬畏之色,陕西凤翔府的民妇翠花,此时哪里敢想,马上那位披着紫貂裘大氅的贵人,昨儿还与她一起在民工食堂吃包子……
大队沿着官道向西,朔风凛冽,马蹄踏在冻得坚硬的黄土地上,发出沉闷的叩响,官道两侧,山石嶙峋,层层叠压,如凝固的、千疮百孔的岁月。
张九德落后张蔷半个马身,一路走,一路为他讲解这段黄河的历史。
“据《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时‘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当地民间传说,龙门就在小狼堤一带,臣等在小狼堤考察时,有村民指附近的山坡,说是大禹治水时停留的禹王台,民间传说中,大禹在此劈开峡谷,使黄河水患得以疏导……
西汉至隋唐时期,黄河漕运是连接关中与中原的重要通道,小狼堤段因河道狭窄、水流湍急,成为漕船通行的险滩,频繁导致船只倾覆,所以历代朝廷都在此设立‘河官署’,管理漕运船只,也在岸边修筑河堤拦水,小狼堤因此得名……
北宋时期,下游黄河的渡口,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要冲。靖康之变后,金军曾在此与宋军发生多次争夺战,《宋史?岳飞传》中提及岳飞部将曾 “扼守河阳(今孟津),以断金兵粮道”,小狼堤也在官兵的辖区内……
本朝的潘尚书提出‘束水攻沙’的治河策略,因孟津段河床较窄,成为 “束水” 的关键段落,在此处修建 的“缕堤”(近河堤防)和 “遥堤”(远河堤防),在上次决河时被冲毁……”
说得张蔷频频点头:“想不到,小狼堤这段黄河,还有这么悠久的历史,可见历代朝廷,没少在这里用功夫,却一直没能拴住黄河这条咆哮的巨龙,张爱卿,历史的重担交到你肩上了啊,大明能不能拴住这条巨龙,就看你的了。”
这重担,压得张九德心里沉甸甸的,有些话他不吐不快:“太后,黄河进入三门峡谷后,河道被两岸陡峭的岩壁夹持,河道险峻,水流湍急,漕运船只多有倾覆,臣以为,在三门峡谷出口处,修建拦河大坝和船闸,减缓水流,蓄深河水,更有利于船只通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张蔷感到很欣慰,这张九德,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