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这段河堤长达十五里,单是这段河堤,用五万民工,用时三年零两个月才筑成……
这还是用了水泥砂石等建筑材料,大大提高了筑堤速度,要是采用夯土筑堤的老法子,估计现在也没修好……”
“里面的筋骨采用的什么材料?”张蔷问。
太后居然询问这么专业的问题,张九德忙答道:“回太后,有竹篾绞成的竹缆,还有柳条绞成的缆绳,还有用铁线,将木材捆扎而成的架子,都是城投集团的工程师们想出来的法子。”
“嗯,当时条件有限,只得因陋就简,不过这个土法子也不错,”张蔷肯定道,“这大堤用心维护,用上五十年没有问题。”
张九德觉得,这种大堤,蛇虫鼠蚁的无法打洞,不会有千里长堤毁于蚁穴的担心,就是用上百年,也没有问题……
只听太后又说:“不过,以后开建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要全部用钢筯做骨架,用更高标号的水泥来修建。”
张九德:……那得花多少银子……
太后仿佛知道他心里是咋想的,又说:“张大人不必担心银钱,目前的灾害总会过去,小浪底工程也不是三五年就能建成的,哀家看,用二十年时间来修建,也是值得的。
将总费用分摊到二十年的预算里,相比起下游决河时,百姓损失的财物、官府少收的田税、用于赈灾救济的钱粮、重修河堤的费用……各项加起来,比修建一座能调水调沙的水利设施,高多了。”
太后一边说,张九德一边在心里默算,他在河南四年,孟津渡决河时,不计二十一县灾区百姓的损失,官府损失的税收,单单是投入的赈灾钱粮,就高达一百二十三万,修筑三处河堤,更是花掉了近两百六十多万两白银,这些费用,都是从他手里亲自审批出去的,他清楚得很。
当然,如果是征劳役,也花不了那么多钱,但太后当年告诫他:小心从河里挖出一只眼的石人……“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役民过重会遭反噬,所以,以工代赈是十分必要的。
这样算下来,太后说得很有道理,是他自己狭隘了,看不到那么远。
只是二十年后,他……他张九得还在么?
果然,太后的下一句,就问他的团队里,有哪些可堪培养的年轻人……
刺骨的寒风从河面上吹来,张蔷骑着马在河堤上走了五六里地,全身都冻透了,大堤也看得差不多了,她吩咐回去驿站修整,下午渡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