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是沿海盐碱地。
\n
这些地方雨季的时候积水,旱的时候露出来,正适合蝗虫产卵,长出来的一些禾本科的芦苇之类的杂草,又是蝗虫的食物。
\n
其实,这个世界的人呢,也早就观察到了这一点。
\n
但是他们误以为是这些河滩有鱼虾的卵,如果水多的时候,这个卵就孵出鱼虾,没水了,鱼虾卵就化为蝗虫。
\n
这种误解显然无法指导治蝗。
\n
江鸿飞也不给各级官吏民众讲理论基础,在查明蝗源地之后,他直接下圣旨安排人干活没废话,要么修水利,使蝗区变为水库之类的环境,要么垦荒,使其变为良田,要么在蝗区种棉花苜蓿之类的蝗虫不爱吃的食物,总之彻底把这些地方改得不适合蝗虫产卵。
\n
在皇帝江鸿飞的一力主持下,危害中国数千年的飞蝗之灾,已经被大元帝国的人给控制住了。
\n
这使得大元帝国连续多年没有发生过蝗害。
\n
虽然江鸿飞的一些措施,在生态上不是尽善尽美,但是时代所限,不能苛求。
\n
事实就是,在江鸿飞的力排众议之下,大元帝国终于有效控制了蝗灾,而且控制的方法绝对长远有效。
\n
当然,小范围的蝗灾一直存在。
\n
治蝗还不能松懈。
\n
但是总的来说,大范围的蝗害已经没有再发生的迹象。
\n
这一成就,无疑为江鸿飞在民间的声望又添上了一笔浓厚的墨彩。
\n
然而,江鸿飞并未因此沾沾自喜。他深知,一时的成功并不代表永久的安定。飞蝗之灾虽已得到控制,但自然的威力总令人敬畏,小范围的蝗灾仍在暗示着潜在的威胁。因此,他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