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能信的。
“在整个长白山里,能活到100岁的人,就从来没见过。
“我活了六十多年,就没听说过有活到100岁的人,60岁埋下去的数都数不清。”
谢一城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跟白敏兰说,毕竟她说的很多。
就建国前那平均寿命35岁,现在40多,想要长寿也不是什么简单事。
东北地方志在民国时,也只有极少数人活到百岁,在奉天曾经有个人活到100岁,家里给办白寿,周围认识的不认识的,远到跨县的人都来贺喜,来沾沾喜气,只因为百岁老人太少太少。
城市可能会因为医疗吃饭等情况寿命高一些,但是农村跟山林地区,很难提高寿命,限制条件相当多。
在民国时期有统计长时间生活在山林中的鄂族人寿命情况,65岁以上老人4%的占不到。
事实证明了,在这个时期的山林地区,长寿本身就是一个缺乏各种条件的悖论存在。
也就是谢家屯有采药人在,算是有中医治疗病症,其他山屯里没有医生,离城市远的,有些甚至还在用巫医治病,跳大神无法根除。
不是人人都是小六子,能活到101岁,根本没那条件。
还有就是在东北基层地区广泛存在的营养问题,入冬后蔬菜极其稀少,克山病没办法根治时,给人的结果唯有死亡。
白敏兰这么担心也是对的,屯子里这几年已经走了几个六七十岁的老人,到了这个年龄段就活不成,就好像有东西在上面堵住,坚决过不去那条线。
“别想这么多了,我们这岁数到该走就走了,你们岁数小的这些好好过日子就成,你瞧我这一天天不都乐呵的嘛。”
“乐呵的好,乐呵才能长寿,心里总憋屈着事,哪能好的了。”谢一城劝着,“我在北平的时候也遇到些上了岁数八九十的老头老太太,身子骨还好着呢,都是从清朝过来的,见得多看的多。
“他们说现在比以前好的多,起码不打仗,没有洋鬼子在要绕着走,这些都没有, 要是家里困难的,政府还有救济。
“咱们山里面虽说比不上北平,可是吃的啥的也差不着,老药叔在还能帮忙看病。
“你跟我大爷这岁数就安安稳稳过日子就成,后面屯子里的活啥的慢慢就放手给家里人忙活就行。”
“放不了手啊。”白敏兰叹了口气,“家里大康不在家,老二也是经常在山下,只有老三在眼把前,老大媳妇几个孩子,老二媳妇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