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殿下,如今各路义军齐集宁武关,守关的兵力倒是充足,可却良莠不齐、难以统一调度,恐怕未必守得住宁武关”,大同参将郑国印向辽王苏穆尔表达了担忧。这位郑参将原是清大同镇标后营游击,大同城破时,他守卫武定门,见势不妙率部下丢盔弃甲降卫。莲大可汗为了千金市马骨、鼓励更多的清朝官员归顺,不但不杀,反将其升为大同参将,遂死心踏地为新主子卖命。大卫国不搞剃发易服那一套,很多汉人降官把明朝时的峨冠博带穿了回来,这位郑参将偏偏别开蹊径,不穿汉人的峨冠博带,反穿起蒙古袍来,甚至剃了个蒙古人常梳的三搭头发型,因而得到辽王苏穆尔的赏识,引为心腹。
\n
“这正是孤所担心的,宁武关守军虽多却群龙无首,若无统兵大将统一指挥,恐怕未必守得住关隘”,苏穆尔说到此处停顿了一下,用欺许的眼光瞧着郑参将。那意思,你既然提出来了,派你去守宁武关正合适。
\n
郑国印心头一紧,暗骂自己多嘴,眼珠一转说道:“恕末将无礼,杨氏兄弟、李宗盛、惠崇德皆是有名的贼头,桀傲不驯,非真蒙古大军恐怕镇不住局面”。随着大卫国势日升,关于“蒙古骑射无人敌”的神话开始流传,以至于降军视“真蒙古大军”为定海神针,一遇到困难便向莲大可汗请求发真蒙古大军救援。也很神奇,只要作战时有蒙古军队在场,这些降军往往士气大振、勇猛顽强。
\n
“眼下清军已经占据雁门,兵势甚锐,很快便会奔朔州而来。孤的兵力不足,又怎可派蒙古铁骑前往宁武?”苏穆尔摇了摇头。
\n
“末将以为不需派太多真蒙古大军,只需派一千骑兵前往,便足可鼓舞宁武守军的士气”,郑国印说道。
\n
“额祈葛,儿愿率一千骑兵增援宁武”,一旁的哈喇齐主动求战。
\n
苏穆尔皱紧了眉头,宁武关虽然是军事要地,可眼下这局面,离大同近的云川、平虏、朔州才是防御的重点,他其实已经抱有守不住便放弃宁武的想法。可三儿子这么一说,若是不让自己的儿子去,反显得自己循私情,恐怕会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