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书说:“前边那栋就是老师家。”
饶是如此,也担心少年走了许久心躁,“快到了”这种话是没有必要的,不如直接说出剩下路程来的有效。
赵锦书看见他黑黑的发顶,男孩远比信里话少,他也不是多话之人,一路只有楼道回荡的脚步声。
林野其实很少见这样的场景。
可赵锦书明显对这里很熟悉,在几乎一样的场景里反反复复,他们在上楼,又好像在原地踏步。
走这样重复的、不知终点的路容易让人不耐,他自己习惯了,便下意识以为这路并不长的。
赵锦书“嗯”了一声。
林野知道赵锦书不是,但他自己也不是多话的人,他们以前的相处也是安安静静的。
女人招呼着他们把菜放下,乐呵呵地叫人坐下:“我下午有课,中午只能随便炒点,你们别嫌弃。”
赵锦书说:“有人问问题,老师让我们先回来。”
赵锦书自然不可能让师娘独自在厨房忙碌,他问过师娘后,把中午要做的菜拿了篓子去洗,不忘从旁边拿了个蒜头给跟过来的林野。
师娘握着锅铲,有一搭没一搭地和他聊天:“锦书大三了吧?”
师娘说:“大四还有课吗?还是就找实习?”
师娘翻了两下菜:“还早,慢慢找不急。”
师娘失笑,把菜盛了放一边:“老刘跟我说过,你做事总这样,那回头大四了是不是工作都找好了?”
师娘吃了一惊:“这么快?做什么的?专业对口吗?”
坐在沙发上剥蒜的林野忽然停了下来,有点愣怔地抬头。厨房门是
……
他掰着指头数着上次收到信的日期,一周,两周,一个月,最后他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他大概是收不到回信了。
可是心底总有些失落,大概在每一滴水珠归于平静前,人们总觉得它会是不一样的。
那么大一片泡泡,最后一个都不见了。
……
这个笑话并不好笑,但总能引起大家的笑声,等笑过了,大家又继续做着手里的工作。
过程其实很顺利,大家是新手,但都具有一定的的能力,等到快做完的时候,他们已经在找地方准备庆祝了。
如果说一开始大家还能忙里偷闲抱怨几句,连续几天的高强度加班下,连笑闹都成了奢侈。
生活没有奇迹发生,他们还未开始,就出现了信誉危机。最后解决的时候,所有人都如获新生,跃先像经历了一场生死的洗礼。
人们常说,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于是在经过21天的昼夜颠倒后,赵锦书养成了不回信的习惯。
手上的蒜头放了几天,皮一撕就掉,林野撕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