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增强文化自信。鼓励学生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转化和发展,培养具有文化担当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
加强人才培养的区域协同发展。打破区域限制,建立跨区域的人才培养合作联盟。不同地区的高校和职业院校之间开展联合招生、专业共建、师资互派、课程共享等合作活动,实现优势互补。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特色,打造各具优势的人才培养集群,为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最后,对人才培养成果进行长期跟踪评估,不仅关注毕业生的短期就业情况,更注重他们在职业生涯中的长期发展和对社会的贡献。建立毕业生长期跟踪数据库,定期收集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信息、创新成果、社会服务贡献等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总结人才培养的经验教训,为持续改进人才培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更多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具有卓越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
为使人才培养更具前瞻性和适应性,积极探索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和社会变革方向的研究预测,提前布局相关专业和课程内容。
例如,随着量子计算、基因编辑、脑机接口等前沿科技的快速发展,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前沿科技导论课程,让学生尽早接触和了解这些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潜在应用,激发他们对未来科技探索的兴趣和热情。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力培养学生的数字化素养和信息技能。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数字化学习环境,利用在线学习平台、虚拟实验室、教育软件等资源,丰富教学方式和学习体验。
开展编程教育、数据科学、人工智能基础等课程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数字化工具和技术,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工作和生活需求。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通过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海外交流项目、国际志愿服务等多种途径,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包容和沟通能力。
培养学生在全球范围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具备跨文化合作、参与全球事务的意识和素养,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化人才。
加强人才培养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紧密结合。围绕国家在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国家安全等领域的战略目标,调整优化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