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
从一陶一瓦,到手稿古籍,400多件珍贵版本,实证华夏古代文明绵延演进的历程。
这也让夏先衍明白了,这座灵源为何如此强大,覆盖范围为何覆盖了周边的群山,这是以整个华夏文明孕育而生的灵源。
夏先衍漫步于宽敞而明亮的展厅之中,目光不由自主地被一件商代晚期的青铜器所吸引——那便是赫赫有名的“版方鼎”。它内壁的铭文上,首次出现了版本的“版”字。
他继续沿着展览路线查看这里面的文物修复状况。拥有如此强大的灵源,或许有很多文物已经被修复完毕了。
“文明肇始——版本中的华夏文明起源”,讲述了早在多年前,文字尚未产生,但在华夏现存最早的彩陶上,已经发现了华夏文明最为古老的印记刻画符号。
“政治——为政利民”单元,展示了华夏古代高度发达的政治文明,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的理念萌芽、成型,最终成为行之有效的治国方略。“经济——经世济民”单元,记录下华夏古代的经济制度与成就。
展览中的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科技、教育6个单元,展现了华夏民族所创造的灿烂辉煌的思想文化遗产。
科举,是古代华夏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对华夏古代和西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教育——化成天下”单元,有现存最早的状元试卷。1598年,25岁的齐鲁人赵秉中,在考试中写下2460字,无一处涂抹修改,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试卷字迹清雅,文采斐然,卷首还有万历皇帝亲笔书写的“第一甲第一名”。
在“地理——宅兹中国”单元,地图、方志游记等版本文献,以多维度视角描绘了九州方圆、万里疆域,以及在古人眼中,华夏与世界的关系。
夏先衍带着众人参观了所有的展览单元,这里所出展的文物都已经被修复了。
尽管它们表面看起来宛如崭新的一般,但那股由灵源所赋予的独特历史韵味,却如同无形的纽带一般,将人们的思绪拉回到遥远的过去。这种厚重的历史气息,能够让人清晰的感知到,这些文物绝非诞生于当代。
夏先衍调动起神识,深入地探查着那些被修复过的文物内部。渐渐地,他发现其中的奥秘并非简单的还原操作,而是借助了神奇的造化之力。这股力量巧妙地恢复了因漫长岁月侵蚀而产生的损伤,完美地修复了文物。
灵源做到了修复其形,而不伤其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