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最终热烈的掌声还是响了起来。
\n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乔喻也大概明白了,交流都是在会议之后的意思。
\n
其实上次他就体验过,不过他选择了快速闪人了,没有留下来跟教授们详细讨论。但今天不同,他跟田言真一起留下来加入了众多教授的讨论,甚至还跟几位邀请来的外籍教授以及袁老这边的华清教授们一起吃了顿饭。
\n
乔喻也终于有机会跟这些数学界的大教授们做更深入的交流。
\n
跟讲座上的提问极有针对性完全不一样,会议后大家不管是提问还是回答其实都很随意和发散。比如聊着聊着就会针对某位教授最近提出的一些想法跟观点进行评价跟分析,有认可的,也有不屑的。
\n
从一些小细节就能看出某某跟某某的关系如何。
\n
同时大家还会讨论一些近期研究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当然也不是一定需要别人能给出解答,大家就是一起聊聊,看能不能提出一些建设意见。
\n
这块聊着聊着,又会转到某位不在场教授的研究成果,就这样不停循环……
\n
总之这种交流更加轻松,而且涉猎面更广,如果正好碰到感兴趣的话题,的确是能获得不少启发。对于乔喻来说,最大的收获大概是短短一个多小时,乔喻的大脑里就多了好几位还没见过的教授名字,以及他们最近在做的项目跟成果。
\n
从这一点就能看出这些数学家们私底下交流还是很多的,那些教授人都不在现场,但他们的工作进展现场许多教授似乎都了如指掌,其中也包括了彼得·舒尔茨。
\n
比如他就从埃尔顿教授口中得知,彼得·舒尔茨最近在跟微软研究院的计算机学家凯文·布扎德合作,忙于做“液态张量实验”。一个新的名词,不过经过教授们的解释,乔喻大概明白了就是通过电脑辅助的形式化来验证数学理论的正确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7页 / 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