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兵人多,倒没那么多顾忌,队形稍显散乱。
\n
行至相距两百步时,骑兵停下收拢队形,而后“慢跑”。
\n
至一百步,敌军已经看得分明。岑丹初左右都是粗重的呼吸声,自己也不由自主地取出大梢弓,摸出一支箭矢,下令“快跑!”
\n
再往前走五十步,就可以射出弓箭了,已经没有时间再收拢队形了。
\n
岑丹初抽空看了下队伍。三队还算整齐,一队、二队勉强能够满意。身后的右军骑兵可就糟糕透了,队形疏散,左右互不呼应。
\n
不是自己的兵马,不好说他们。
\n
该死的“军营制”!
\n
古代组织动员能力弱,常以一营三千人为最大编制单位。战时,则抽调若干个营组成一军,指派一人指挥,由此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各营官又互相平行,互不隶属,配合不密。
\n
这种军营制延续了上千年。直到清末袁世凯小站练兵,在北洋军实行层级指挥,才最终将其打破。
\n
标营人马虽少,却也是一种变相的军营制,六个标兵队直属于焦琏。他是统帅,显然不能亲自指挥这六个标兵队。
\n
自己实为三队管队,却要临时指挥一队、二队,显然不会顺畅。嗯,将来若有机会,一定要革除这种弊端。
\n
须臾,两军已经相距五十步。岑丹初收住心思,下令“冲击”,骑兵全速向前,弯弓搭箭,瞄准敌军射击。
\n
近距离下,最好用的还是大梢弓,威力不比火枪差,射速、可靠性又比火枪好上许多。
\n
不过,大梢弓拉力重,一般士兵很难拉得动。
\n
“嗖!”丹初使用大梢弓已经很熟练,在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