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在离地前80ms达到伸展峰值角速度450°/s,产生初始水平推力。”
“膝关节:在离地前50ms启动快速伸展角速度600°/s,叠加第二波推力。”
“嗯。”拉尔夫.曼一边盯一边用笔头轻轻的敲着桌面。
像极了我们学生时代的模样。
“可这样还有关键的欠缺点呀,而且这个幅度不够,没有办法解决超伸效应啊。”
“别急,关键和刚刚的地方一样,我认为是在踝关节上。”
苏神甚至自己也动手在面前的草纸上写了起来——
在离地前20ms爆发跖屈,角速度800°/s,形成第三波推力。
这种时序差使GRF曲线呈现“三峰叠加”特征,总冲量提升12%。
“计算模型呢,苏?”拉尔夫曼问道。
他们这些人没有详细的过程和数据模型是不行的。
这一点苏神当然知道。
和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这一些关键的东西和运动员们说那实在是太过头了点,听多了也昏昏欲睡,但是和这样的人……
就得交代真东西。
越有头有尾越好。
苏神下笔如有神。
只见他继续写道——
计算模型如下:
假设单关节冲量分别为Ih=150N·s,Ik=200N·s,Ia=250N·s,同步蹬伸总冲量I=150+200+250=600N·s。
阶梯式蹬伸时,考虑时间重叠效应,实际总冲量I'=150+200×0.8+250×0.6=150+160+150=460N·s?
此处存在矛盾,需修正为积分计算。
分段线性力-时间曲线下面积。假设每关节力-时间曲线为三角形,持续时间分别为80ms、50ms、20ms。
峰值力分别为1200N、1800N、2400N。
则同步蹬伸总冲量为0.5×(1200×0.08 + 1800×0.05 + 2400×0.02)=0.5×(96+90+48)=117N·s。
那么阶梯式蹬伸时,髋关节先发力80ms,膝关节在30ms后介入与髋关节重叠20ms,踝关节在60ms后介入膝关节重叠10ms,则最终的总冲量为0.5×1200×0.08 + 0.5×1800×0.05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