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生搬硬套,而是根据自己的生理条件以及比赛的外部条件。
进行不断的调整。
这才是真正的掌控。
而苏神就有这样的能力。
首先是对于风力的力学分解与利用。
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顺风产生的作用力可分解为推力和升力。
其中,推力直接作用于身体后方,为运动员提供额外的前进动力。
升力则垂直于身体表面,可能导致重心不稳定。
在顺风环境下调整曲臂角度——本质是通过优化身体姿态。
最大化推力利用效率并削弱升力影响。
那么调整的角度是多少呢?
苏神这里给出的答案是——
140.7度。
因为当曲臂角度从137.5°略微增大至140°左右时……手臂外侧与躯干形成的曲面弧度增加,形成类似飞机机翼的“导流效应”。
根据伯努利原理,气流在身体表面的流速差异会产生压力差,促使顺风更顺畅地沿身体两侧流动,从而增强推力转化效率。
苏神实验数据显示,合理的曲臂角度调整可使顺风推力利用率提升15%-20%。
虽然是理论效果,有理论效果就够。
其余的。
就是人要做的部分了。
做好推力强化机制后。
下一步就是升力抑制策略。
过大的顺风可能产生向上的升力,导致起跑瞬间身体“发飘”。
这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苏神的思路是通过增大曲臂角度,手臂与躯干形成更紧凑的整体结构。
减少气流在身体下方的堆积。
降低升力的产生。
同时,配合躯干前倾角度的微调。
从常规50°增至55°,利用重力分力抵消部分升力,维持身体稳定性。
出去之后,再做摆臂轨迹优化。
因为顺风时加快摆臂频率,手臂摆动的相对风速增加。此时增大曲臂角度可缩小摆臂的横向位移,减少因快速摆臂产生的涡流和湍流。
根据边界层理论,平滑的手臂曲面能延缓气流分离,使空气阻力降低约8%-12%。
同时140°的曲臂角度还可以使肩部、手臂与躯干构成更流畅的曲面。
进一步减小迎风面积。
该角度下身体正面投影面积可减少7%-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