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断绝了文人正常的仕进之路。
\n
但是,学成文武业,总要货于帝王家。
\n
所以他只好自谋仕路,向元蒙最高统治者献诗求官。
\n
在进献给皇帝的散曲中,他对元朝帝国的所谓文治武功不惜大肆吹捧,极力褒扬。
\n
也许是他的吹捧奏效,或者是还有别的什么缘故,二十几岁时他离开生地大都到杭州就任江浙省务提举。
\n
马致远以饱满的激情,真诚的期待,追求着他所向往的东西。
\n
但当他的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他追求的激情,期待的焦躁的苦闷就转化为巨大的怨愤和不满而发泄出来。
\n
面对这样概端轻视人才的现实社会,他也只能无可奈何地哀吸几声。
\n
尔后是怨天尤人,在命定论初虚无论的迷雾中寻求解脱。
\n
于是他以悟透人生,高标出世者自居。
\n
但与此同时,在他的内心深处却正萌动着及时行乐的思想。
\n
就这样,一方面是对遥远的功名事业的彻底否定。
\n
尽情地嘲笑历史上的英雄志士,如楚霸王、诸葛亮等极力地回避梁园同辈对其艺术造诣的称道。
\n
然而,这不过是扬汤止沸,根本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n
像这种奢侈的及时行乐,是须有高官厚禄作为保障的,也就是说它需要的是权和钱。
\n
不然的话,维系不了多久,这种生活就将土崩瓦解。
\n
所以,当他否定功名利禄的时候,无非是唱歌当哭,发发牢骚而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