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知我者,昭姬也。”
\n
随着太学策试和郡县试举的进行,科举选材正在渐渐取代公举征辟。有师徒情谊的门生倒也罢了,举主和被举者的故吏关系的存在会越来越少,虽然科举也会衍生出类似于“座师”这样的存在,然只见有故吏为举主守孝者。
\n
在世家门阀尚未真正成型的当下,即将加入士大夫大家庭的,是从乡官里吏这条千军万马所过的独木桥中厮杀出来的寒门子弟。
\n
这些寒门子弟从豪族看不上的乡官里吏做起,虽然在教育资源上有着天然的劣势,但他们同样有着更多的基层经验。
\n
蔡琰见刘辩对于那些参加试举的人报以厚望,当即提醒道:“夫君若是打算重用他们,官吏考评,须得慎重。”
\n
说完后,蔡琰忽然意识到,自己没必要多言,因为刘辩必然已经考虑到了这个问题。
\n
刘辩笑着拱了拱手道:“多谢皇后提点。”
\n
蔡琰见状,却是学着士人的样子拱手回礼道:“寻常之见,何必言谢?”
\n
随后夫妻二人相视一笑。
\n
相比于士大夫,外戚和宦官的下限还是太低了,用他们来制衡士大夫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
\n
而且不用他们,也不是没有办法制衡……不说重新打下天下的光武帝,明章二帝治理天下时,外戚和宦官还不成气候呢,不也有明章之治吗?
\n
刘辩暂时也没有废止两者的打算,万一以后还能用到呢,毕竟历史早就用实际证明了,这两者用起来是真有效果,就是别问效果如何。
\n
……
\n
与此同时,面对如此大的变化,习惯了原本尚书台制度的尚书和尚书郎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