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亭长的善心凭什么要让他们付出代价?
\n
也有人面露同情之色。
\n
在刘辩看来,此处亭长的做法虽然在情理上有一定合理之处,但却不合法理,而且,那些吃亏的人就活该吃亏吗?
\n
这时,忽有一个赵义的乡人开口说道:“若是你们真觉得亏欠,为什么不提前商量好把到手的工钱给那些多做了工的分一分?俺觉得要是俺碰到这种情况,要是能给俺多分些工钱,俺是愿意接受的。”
\n
一个老翁解释道:“其实起初是考虑过俺们少拿些工钱的,但是后来听说朝廷对于工钱的事查得很严,万一被查出来了,不仅俺们,亭长也要倒霉,所以后来就没再提。”
\n
合着最后还成了朝廷法令严明的锅了?
\n
又有一个声音说道:“那俺就活该多干活吗?他们有的人跟你们有亲,不愿同你们计较,俺可没有!”
\n
听这内容便知道说话的是受害者。
\n
刘辩也确认了,这个亭长或是一个能够知民疾苦的官吏,但指望他做事,能力上有着明显的不足。而且做事做一半,缺乏担责的勇敢。
\n
这也正常,不可能指望每一个亭长都能像赵义一样能够仗义执言。
\n
这也提醒了刘辩另一点,自先帝以来,国家纷乱,各地多有天灾人祸,天下的鳏寡孤独者不知凡几。
\n
以前刘辩忽视了这些人的存在,但如今他知道了,又岂能坐视这些老无所依之人自生自灭?
\n
当日,刘辩并没有发出什么诏令,而是就此事问起了来向他汇报的樊陵。
\n
然后他才知道,本朝一直以来都有着继承自刘邦时期的尊老和养老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