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自顾自行至摆在大殿最前方的靠桌,清澈的眸子中涌现了一抹好奇。
按理来说,除了殿试的前三甲是由他这位天子决定之外,"会试"的成绩皆是由两位考官共同商议决定。
不过规矩是人定的,故而在考官何宗彦的"慧眼"之下,宋应星于"会试"中的考卷,被第一时间摆放在他的案牍之上。
对于这位放眼整个历史长河,都享有莫大声誉的"科学巨匠",朱由校自是早有耳闻。
当其亲眼瞧见,宋应星于试卷中针对于农政等诸多细节方面,提出的见解和解决方式之后,瞬间便是激动起来。
为了以防万一,朱由校甚至还将专门负责农政的"徐光启"召进内阁,验证这宋应星的观念,以免出现同名同姓的情况。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朱由校虽是"后世"的灵魂,但对于当下的农政,其实也是一知半解,反观徐光启这位"干臣",才知晓宋应星这份试卷的"含金量"和"意义"。
就这样,在他的亲自过问之下,本是有些"跑题"的宋应星得以在会试中名列榜首,甚至压过了能文能武,被朱由校给予厚望的卢象升。
因为精神力高度集中,正在奋笔疾书的宋应星完全没有察觉到身旁已是多了几道身影,及至一句赞叹声响起之后,他方才后知后觉的反应了过来。
"字不错.."
轻轻拍了拍作势便要起身行礼的宋应星,脸上满是笑意的大明天子转而迈动脚步,朝着后方而去。
此时此刻,登基已有一年有余的朱由校心中竟是升起了一股豪迈之感,大有"天下英雄尽在我手"的感慨。
眼前的这群士子们,日后便会成为大明的骨干力量,并作为维系王朝运转的关键因素。
"皇爷,这边.."
见朱由校漫无目的,于皇极殿中漫步多时,始终落后其半个身位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心中便是一动,转而轻轻呼喝道,并不动声色的指向一名坐在角落处的士子。
尽管已是时隔多日,但王安仍是清楚的记得,一向沉稳的天子,在听闻有一名叫做"卢象升"的士子,同时报名参加了会试和武科之后,究竟有多么激动。
"哦?"
见身旁的贴身大伴不断的挤眉弄眼,朱由校先是一愣,旋即便反应了过来,并朝着皇极殿角落而去。
此时在大殿角落,赫然坐着一名面容白皙,身材消瘦,至多也就二十岁的年轻人,与其身旁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