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有空闲的时间就到山上采药顺便补充空间物资,毕竟野味到了后世就难得尝到了。
在下山的时候也会照顾一下下放劳改的人,毕竟她知道这批人迟早会有回城的一天,她也没想着提前投资什么的,就是靠她自己她也能活的好好的,只是想着这些人不该受那么多罪,想让他们日子能稍微过的轻松一点。
时光如白驹过隙,历史上该发生的事件都发生了,这里就不赘述了。直到这一日,1977年10月21日,村头喇叭里传来了大队长激动的声音:“高考恢复了!”所有在地里劳作的知青都沸腾了。
由于刘玉溪提前做的铺垫,而且都打了结婚证,大队里也没有出现哪家阻止儿媳或者女婿去高考的,都比较支持。村里有能参加高考的后辈也都和知青一起学习,大队长专门给知青放了假,这两个月全力复习,备战高考!
众人拿着提前从废品收购站买回来的学习资料,在一起没日没夜的学习起来,遇到所有人都不会的问题就去问刘玉溪,毕竟经过这么多年的猫冬时间,大家都知道,刘玉溪的成绩非常好。
至于刘玉溪家里,她提前两年就在给家里的信中,隐晦的提了这个事情,要求小弟要好好上学,毕竟家里的哥哥姐姐年龄都比较大了,而且也已经成婚,再参加高考的意义也不大,后面这两年来往的书信中,刘小弟遇到什么不会的问题,都会写在信中,她会给予回答和解析。
12月20日,大队长让村里的牛车提前把参加高考的知青村里青年都送到了镇上,也提前和公社沟通,安排了住宿的地方,休息了一晚,21号众人怀着激动和忐忑的心情走进了考场,估计整个考场只有刘玉溪的心态最平稳了,毕竟她对自己有着清晰的认知。
因为刘玉溪的提前交代,他们每场考完也没有相互对答案,一直到两天考试结束,大家回到村里才在一起默写自己的答案,交给刘玉溪估分。
77年第一届高考都是先填写志愿,然后成绩才能下来。现在的信息流通比较慢,而且大家的眼光也比较局限,对很多大学都没有了解。
刘玉溪根据他们的分数,给他们提了一些填报志愿的意见,作为参考,并且建议他们在志愿上都勾选服从调配,毕竟第一届大学生的含金量还是比较高的,不管调到哪个专业都会分配工作。
她自己则是填了复旦大学的经济系,这一世的家人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有给她寄钱寄东西,书信从未中断过,既然家人感情比较好,那还是离得近的更方便照顾家人,而且上一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