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他们,都非常惊讶。
在弄清楚事情始末后,有保守一点的戏曲大家,说话就不是那么好听了:
“戏曲是我们国家的国粹,是一种艺术,是应该被保护的。
我无法理解怎么会有人把ta掺和到流行音乐里,而且还弄的四不像,它不是任何曲种的戏曲,只是模仿了一点戏曲发音技巧而已。
这位浮生,你这是在误导大众,歪曲大众的审美,要是以后的小朋友都以为这就是戏曲,那你就是罪人!
@浮生”
也有的戏曲大家想法要与时俱进一点,虽然说戏曲是国粹,可你不能否认,这个行业已经开始落寞了。
以前是因为民众的娱乐项目太少,所以,戏曲,相声,皮影戏,马戏团,卖艺等都有足够的生存空间,不可能没有观众。
可现在的娱乐项目那么多,人们就具有了选择性,对于听不懂的戏剧,除了真正热爱的人,很少有人会听ta。
没有了观众,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从事这一行的人就会越来越少,毕竟能成为“大家”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数从业者也只是为了糊口。
现在戏曲行业已经这么落寞了,那怎么就不能另辟捷径,你别管他是哪种戏曲,还是只是戏腔,只要受众多了,总会有人追根溯源。
等了解热爱的人多了,这个行业不就又能延续下去了么,用某位伟人的话说:“别管黑猫还是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你别管他是因为什么,只要结果达到预期不就行了。
所以这部分戏曲从业人员,在微博上是持支持观点的。
不管大家支持还是反对,这种歌曲形式出来了,大家也接受良好,那ta就只会越来越多,很多词曲作者,已经开始研究怎么写了。
一直到十一月下旬,这股讨论热潮才开始慢慢降温,网友的关注点才转移到刘玉溪的其他三首歌,还有其他人的歌曲上。
这个月,那些娱乐公司又发布了两首曲爹的歌,可惜这个月的结果已经显而易见了,人们对新鲜事物的热情真的很恐怖,《北京一夜》现在完全是以断档的优势,稳居月榜第一。
紧随其后的是《北京北京》和《嘀嗒》,一个是引起了外出打工人的共鸣,不拘于北京还是哪,你随便换个城市名,歌里的情感也能成立。
而《嘀嗒》则吸引的更多是女性听众,这首歌旋律轻柔,略带感伤,很多女孩子听到这首歌,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单曲循环的模式,特别魔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