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又到低罗择迦寺,向般若跋陀罗探讨,说一切有疗三藏,及因明、声明等学,又到杖林山访胜军,研习唯识抉择、意义理、成无畏、无住涅盘、十二因缘、庄严经等论。
两年之后,玄奘仍返回那烂陀寺。戒贤嘱玄奘为那烂陀寺僧众开讲摄论、唯识抉择论。玄奘着《会宗论》三千颂,以调和大乘中观、瑜伽两派学说。
在那烂陀寺,唐僧同时参与正量部学者般若多辩论,又着《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
还应东印迦摩缕波国王鸠摩罗邀请讲经说法,并着《三身论》。
又与戒日王会晤,并得其优渥礼遇。戒日王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五印十八国王、三千大小乘佛教学者、外道二千人参加。
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者。
于是玄奘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五年一度之无遮大会,历时七十五天。
无遮大会之后,玄奘动身回归祖国,于贞观十九年正月返抵长安。
唐僧回至长安,道俗奔迎,倾都罢市。
唐太宗亲自接见,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辞谢,后留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各地名僧二十余人助译,分任证义、缀文、正字、证梵等职,组成完备译场。
同年五月,创译《大菩萨藏经》二十卷,九月完成。
贞观二十年正月,玄奘译《显扬圣教论》二十卷;并且口述,由弟子辩机执笔完成《大唐西域记》。同年尚译出《解深密经》、《因明入正理论》,推进因明论在中国发展,嗣又奉敕将《老子》、《大乘起信论》译作梵文,传于印度。
贞观二十二年五月,译出《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并请太宗亲作经序。十月,又译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奉敕入住,任上座法师,悉心从事翻译佛经。
永徽三年,奏请建塔以安置经像,经高宗敕许,乃于大慈恩寺西院营建大雁塔。玄奘亲负篑畚,担运砖石,首尾二年,功业始毕。
显庆三年,玄奘移居西明寺,因常为琐事所扰,遂迁居玉华寺,致力译经。
显庆五年,始译《大般若经》。此经梵本计二十万颂,卷帙浩繁,门徒每请删节,玄奘不肯,终不删一字。至龙朔三年,终于译完这部巨着,多达六百卷。
此后玄奘身心日衰,及至麟德元年,译出《咒五首》一卷,遂成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