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于朝听。臣职在谏诤,不敢不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太后赞道:非卿直言,朕不知此。
彼时有汾州隰城人宋令文,虽起自乡闾,却矢志于学,交友重义,比德同道。又多才多艺,富于文辞,且工书法,并兼力大绝伦,世称三绝。
唐高宗时,宋令文累官至左骁卫郎将,兼东台详正学士,在文坛士林中饶着声誉。其三子宋之问、宋之悌、宋之逊,皆都自幼勤奋好学,各得父艺之一绝。宋之悌骁勇过人,宋之逊精于草隶,宋之问则工专文词,成当时朝野佳话美谈。
三子之中,又属宋之问身材高昂、仪表堂堂,又得进士及第。
当时武则天实握朝政,承应贞观,励精图治,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宋之问以才名与杨炯同时被召入内文学馆,不久又同入崇文馆充学士。
武后称帝,敕召宋之问与杨炯分直于洛阳西入阁。十余年间,宋之问由从九品殿中内教跻身五品学士,虽官职苦不甚高,但出入皆得侍从扈驾,礼遇尤宠,便为世人钦慕。
宋之问家世低微,更以此感恩耀荣。武后雅好文词乐章,宋之问更以巧思文华取幸。
时有宋之问外甥刘希夷,与舅年龄相仿,曾作《代悲白头翁》。写罢自我欣赏一番,愈读愈觉得意,适逢舅至,便请其予以品评。
宋之问看到外甥此诗赞不绝口,尤爱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因欲至宫中炫耀,以求武皇天后青睐,便求外甥将此诗让给自己,并许以来日厚报。
刘希夷起初答允,可不久之后实在难以割爱,却又反悔。
宋之问恼羞成怒,为将此诗据为己有,竟暗命家奴趁外甥熟睡之时,用土袋压其胸腹,将刘希夷活活闷死。可怜刘希夷才华横溢,死时未至三十岁。
于是在《全唐诗》中,便出现一个奇怪现象:在刘希夷名下收录此诗,题为《代悲白头翁》;而在宋之问名下也收录此诗,只将标题改为《有若思》,且将“洛阳女儿惜颜色”句中“洛阳”二字改成“幽闺”,其余内容一般无二。如此真伪并存,确实罕见。然因刘希夷此诗,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首开玲珑唐诗先河,宋之问欲剽为己有,竟不可得。
有次武皇太后巡游洛阳龙门,一时兴发,即命群臣赋诗,看谁先成,赐以锦袍。
左史东方虬诗先成,武后赐以锦袍,众臣齐都称羡,于是皆都罢手。惟有宋之问有若不见,只顾下笔有神,不一时亦成,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