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吸引了来自周围整整三个乡、多达二十余个村庄的众多乡民。他们有的驱赶着满载货物的大车匆匆赶来,有的则肩挑着重担,步履蹒跚却充满期待。
此刻,正值日本人统治时期,但在这关东州的乡下地区,所谓的治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这里既没有专人负责管理秩序,更无人胆敢前来收取所谓的“保护费”。要知道,在广袤的东北地区,人们的性格普遍较为豪爽暴躁。若是没有上百名手持枪械的凶悍武装在此坐镇,恐怕没有人会有勇气在这片土地上索要钱财。更何况,高堡台车站也是一个重要的三等车站,周围还驻扎着一个分队十二名日本士兵以及几十号满铁警备队。
正因如此,这整座集市尽管缺乏专人管理,但依旧秩序井然。那些从事商业活动的人们心里跟明镜儿似的,他们清楚知晓自己应当所处的位置:店铺之前的地段绝对不可侵占;位于中央的宽敞大道务必要留出来供行人通过;能够在道路两旁占据一席之地的,往往都是那些时常前来赶集且具备一定实力,可以铺开一个大规模摊位售卖布头或碗筷等物品的商贩。
至于那些偶尔才来此推销自家土特产的人们,则会很自觉地寻觅一处尚未被占用的空间。毕竟,对众多前来赶集的人而言,赶集更多的是一种充满趣味的体验,而非生活所必需之事。
在喧闹繁华、人声鼎沸的集市一隅,静静地坐落着一个毫不起眼的小摊儿。摊主乃是一名看上去颇具儒雅气质的六十岁老者,仿若古代的老学究一般。他所售卖之物颇为独特——皆是些充满浓郁传统气息的年画以及对仗工整、寓意吉祥的对联等物什。而且,这些物品不但有事先书写完毕的成品可供挑选,倘若顾客有所需求,他亦能够当场挥毫泼墨,代人撰写。
此人便是这座小镇上声名远扬的“那老爷”。遥想当年,清朝覆灭之后,失去了所谓“铁杆庄稼”的庇佑,尽管家中尚有三十余亩良田足以维持生计,但这位那老爷却依旧钟情于每逢赶集之日,摆设一张简陋的书桌在此处。时而为人题字留念,时而与过往行人谈笑风生,纵论天下事。如此这般,已然从1890年持续了近 四十个寒暑春秋。
当目光捕捉到程延逐渐走近的身影时,那位老爷不禁用力揉搓着双眼,仿佛不敢相信眼前所见一般。他一次又一次地仔细端详着程延,经过数次确认之后,方才最终认出了这个熟悉而又略显陌生的面孔。
那老爷满含感慨地说道:“瞧瞧,这都瘦成什么样儿啦!不过啊,说实在话,我压根儿就没料到,你居然能够咬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