殆尽,“禁卫单寡,兵不满万”(《宋史·兵志》);更棘手的是“法统”争议——金人扶持的张邦昌“伪楚”政权尚未彻底瓦解,士大夫质疑赵构“以藩邸入继大统”的合法性。
为稳固统治,赵构必须回应两大诉求:一是收复失地以正名,二是整合民心以立本。《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载,建炎元年(1127)六月,李纲出任右相,提出“雪靖康之耻,当以守河为上策”,主张“招抚河北、河东义军,以为藩蔽”。这一主张迅速得到响应:河北“八字军”首领王彦率部十万,“面刺‘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字”;河东“红巾军”活跃于太行山,“官军不敢犯”;江南百姓“结寨自保”,“农夫持锄,妇人负箧,皆知有抗金之事”(《鸡肋集》)。
3.金朝的战略误判:“速灭南宋”的冒进陷阱
金人虽灭北宋,却犯了严重的战略错误。完颜宗翰认为“宋之根本在河北,河北既平,宋自瓦解”(《金佗稡编》),因此推行“分兵略地”政策:宗翰守山西,宗望取河北,主力南下攻宋。但他们对南方地形、气候缺乏了解——长江天险、江南水网远非北方平原可比;更低估了南宋的抵抗意志。《大金国志》载,宗望初入汴京时,“见宋军虽败,犹能聚兵巷战”,已感“宋人未可轻”。
更关键的是,金人“以战养战”的掠夺政策激化了矛盾。他们在占领区“括金银、驱丁壮、毁庐墓”(《靖康要录》),甚至“以汉人充军前驱,死者什九”(《呻吟语》)。这种暴行反而激发了中原百姓的反抗:“河东、河北之民,所在结为红巾,出没山谷,时出挠金人”(《续资治通鉴》)。金人这才意识到:“灭宋易,治宋难。”
二、血火江淮:抗金名将的浴血征程
1.初期防御:从混乱到整合(1127-1130)
宗泽守汴:老将的“中兴梦”
建炎元年(1127)冬,金军分三路南下,目标直指扬州(赵构此时驻跸于此)。宗泽以69岁高龄出任东京留守,临危受命收拾汴京残局。他的第一步是“整军”:收编散兵游勇,“募义兵百万,分屯要害”;第二步是“抚民”:“蠲租税、弛商禁,复业之民给牛种,流亡者官为资送”;第三步是“联义”:致书河北义军首领王彦、杨进,“许以便宜从事”,形成“官军-义军”联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宗泽最着名的举动是“请驾北伐”。他从建炎元年十二月至二年七月,连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