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3.2 词中的“未竟之志”:梦境、历史与现实的撕裂
辛弃疾的词作中,“梦”是一个高频意象。《破阵子》的“梦回吹角连营”,《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的“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都是通过梦境重返战场的方式,宣泄现实中的压抑。这种“以梦写志”的手法,本质上是对理想的坚守——即便现实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他仍在梦中保留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期待。
除了梦境,辛弃疾还善于借历史人物自况。《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他以孙权(“坐断东南战未休”)自比,暗讽南宋朝廷的怯懦——孙权面对强敌尚能抗争,南宋皇帝却“直把杭州作汴州”。
更深刻的悲剧性在于,辛弃疾越是借历史抒怀,越凸显现实的荒诞。他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是赞美刘裕(南朝宋武帝)北伐的功绩;而下阕笔锋一转:“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则是警告韩侂胄(南宋权臣)不要重蹈刘义隆(南朝宋文帝)冒进失败的覆辙。这种“以古鉴今”的智慧,恰恰说明他对北伐的复杂性有着清醒认知——既渴望胜利,又深知风险。
四、晚岁余晖:从“被起用”到“抱憾终天”
4.1 64岁的“北伐幻想”:韩侂胄的开禧北伐
嘉泰三年(1203年),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起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此时,南宋政局发生变化:权臣韩侂胄为巩固权力,提出“恢复中原”的口号,史称“开禧北伐”(1206年)。辛弃疾虽对韩侂胄的动机存疑(他曾批评韩“急于功利”),但仍以“老骥伏枥”的姿态复出,先后任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参与北伐筹备。
然而,现实再次击碎了他的希望。韩侂胄的北伐准备仓促,“无谋而躁”(《宋史·韩侂胄传》):军事上,他重用苏师旦等外戚,排斥辛弃疾等有实战经验的将领;外交上,他拒绝与西夏联合,导致腹背受敌;经济上,南宋府库空虚,“馈饷不继”(《续资治通鉴》)。辛弃疾曾向朝廷提出“先练精兵二十万”“屯田积粟”的务实建议(《丙寅岁秋,奉诏移镇宜州,过三山,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