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相统一”(《金佗稡编》卷九)。面对金军“铁浮屠”(重甲骑兵)与“拐子马”(轻骑兵)的雷霆之击,南宋军队往往“望风而溃,弃甲曳兵”(《宋史·高宗本纪》)。
1.2 岳飞的崛起:从草莽到统帅的“精忠之路”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出身农家。“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宋史·岳飞传》),青年时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金佗稡编》卷四)的勇力,投军抗金。他的军事生涯始于真定府(今河北正定)招募的“敢战士”,因屡立战功升为“小队长”。
真正改变岳飞命运的,是东京留守宗泽。1129年金军南侵时,宗泽以70岁高龄留守汴京,组织“八字军”(河北抗金义军)抵抗。岳飞投奔宗泽后,宗泽不仅传授其“阵图战术”,更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感染他。史载宗泽临终前,握着岳飞的手说:“汝能继吾志,乃可报国。”(《宋史·宗泽传》)并赠其“精忠”大旗,奠定了岳家军“精忠报国”的精神底色。
1.3 岳家军的组建:“兵非益多也,惟无咎者,足以并力协迹也”(《孙子兵法》)
岳飞组建军队之初,便确立了严格的招募原则。他拒绝“招降流寇”“收编溃兵”的捷径,坚持“募乡农之健者”(《鄂王行实编年》卷一),要求士兵“皆知忠义,无敢为恶”(《金佗稡编》卷九)。这种“兵源本土化”的策略,使士兵与家乡土地紧密绑定,“皆怀收复故土之志”(《续资治通鉴》)。
在编制上,岳家军以“背嵬军”为核心(精锐骑兵与步兵),辅以“前军”“右军”“游奕军”等,总兵力从数千人发展至十万(《宋史·岳飞传》)。其中,“背嵬军”由精锐士兵组成,“皆选材官,号‘背嵬’,盖取其勇冠三军也”(《金佗稡编》卷十六)。这种“核心精锐+外围辅助”的编制,形成了“兵精将勇、上下同心”的战斗集体。
二、 铁血破敌:岳家军的经典战役与战术智慧
2.1 郾城之战(1140年):步兵长刀破金军“铁浮屠”
1140年,金兀术撕毁“绍兴和议”,率12万精锐南下,企图“直捣临安”。岳飞率军北伐,连克郑州、洛阳,兵锋直逼旧都开封。金兀术集结主力,企图与岳家军决战于郾城(今河南漯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金军的战术堪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