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为枢密使,自国初所无,顾四方轻心,将不肃矣。”这反映出文官中存在的普遍担忧:认为狄青身居高位会导致军队纪律松弛,削弱朝廷对军队的掌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些猜忌很快转化为行动。一些地位崇高的文臣如翰林学士欧阳修等纷纷上书,指斥狄青担任枢密使的种种“危险”和“不妥”。欧阳修在着名的《论狄青札子》中直言不讳,指责狄青虽具忠诚且军事才能卓着,但他卑微的出身与崇高的地位形成反差。欧阳修担忧狄青“未甚更事”,缺乏高层政治经验,可能被人利用或滋生不臣之心。他还列举了一些带有暗示性的“异常”现象:“军士每见青出,辄指以相矜曰:‘此狄家爷爷!’”认为狄青在士卒中威望过高,已是“深可忧者”。他建议宋仁宗以“保全功臣”为名,免去狄青的枢密使职务,外放担任知州。
这些看似有理有据的奏章,配合着京师中流传的种种不利于狄青的谣言(如将水灾等天变异象牵强附会地归咎于狄青的显贵),构成了巨大的政治压力。宋仁宗最初虽然倚重并信任狄青,但也深知“祖宗家法”的力量和文官集团强大的舆论压力。在“疑忌”与“保全”的复杂心态下,嘉佑元年(1056年)八月,即位未久的宋英宗终于下诏,免去狄青枢密使之职,任命其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陈州(今河南淮阳)。这一看似升迁(加宰相衔)实为剥夺兵权的外放任命,标志着狄青政治生命的终结。
狄青到陈州后,内心充满了委屈、忧惧和不安。史载:“为判官所诬,青忧惧。或言见其舆上,衣浅黄袄子,盖疑其有异志。”在宋代严禁僭越的服色制度下,衣黄袄是皇家专有的象征,这类指责即便不实,也足以置人于死地。这种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猜疑氛围,极大地摧垮了这位曾横扫千军的骁帅。仅仅不到一年,嘉佑二年(1057年)二月,狄青便在陈州忧惧成疾,“疽发髭”,年仅49岁便英年早逝。“帝发哀,赠中书令,谥武襄”。一代将星就此黯淡陨落,留给后世的唯有无限唏嘘。
五、 历史回响:功勋永恒与时代隐喻
狄青的一生,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英雄史诗,更是北宋特定历史环境下,武将命运的典型写照。他出身微贱,凭借其过人的勇武、冷静的韬略以及对士卒的体恤,在宋夏战争和南方平叛这两场决定王朝命运的冲突中,立下了彪炳史册的赫赫战功。特别是平定侬智高之乱,其奇袭昆仑关、决战归仁铺的经典战例,充分展现了他超卓的大兵团指挥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