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六、不朽的精神坐标
包拯一生弹劾高官61人(据《宋史》统计),权知开封府期间创造“京师无冤狱”的司法奇迹。当他于嘉佑七年(1062年)病逝时,仁宗辍朝一日追赠礼部尚书,庐州百姓罢市痛哭。在欧阳修撰写的墓志铭中,这位曾批评包拯“素少学问”的政敌,也不得不赞其“清节美行,着自贫贱”。
当我们拨开传说的迷雾,看见历史真实的包拯:一个身高仅一米六五的庐州书生(考古测其遗骨),因奏章写不好遭欧阳修讥讽,为无子嗣而纳妾又写下《求嗣诗》自省。正是这样充满人性弱点的个体,却在权力场中坚守着“法大于天”的信念。开封府正门开启的刹那,照见中国司法文明的精神源头;西江沉砚激起的涟漪,荡开千年廉政文化的波澜。
今日重读包拯,不仅为追慕清官,更为唤醒制度记忆。当现代法槌敲响时,那穿越时空的惊堂木声仍在警示世人:
唯有将权力锁进制度的铡刀之下,正义才不会沦为传说的注脚。
七、包拯司法思想精粹
1. 反腐铁律(《乞不用赃吏疏》)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欲乞今后应臣僚犯赃抵罪,不以轻贷,并依条施行。纵遇大赦,更不录用。”
2. 司法官标准(《请法外断魏兼》)
“凡典狱之官,实生民司命,当愼择其人。若官得其人,则禁网严密,吏不敢欺。”
3. 财产公示制(《请选内外计臣》)
“臣僚授任他州,须令具家产列其肆??若到任后增添及质典买卖,并具数申报本州,移文原籍照会。”
4.程序正义观(《论诏令数改易》)
“法令者,人主之大柄??数变更则民不信,轻摇动则国不尊。”
喜欢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