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义:“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这清晰界定了其“以史为鉴”的核心内容:
1. 治国之道: 总结明君贤臣的成功经验(如汉文帝之俭、唐太宗之纳谏)与昏君奸佞的惨痛教训(如秦二世之暴、唐玄宗晚年之昏聩)。
2. 兴衰之由:深入剖析王朝更迭的根本原因,强调“得民心者得天下”,认为“民怨则国危”,制度设计的优劣(如用人制度、赋税制度、兵制)直接关系国家命脉。
3. 道德教化:将儒家伦理纲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视为维系社会秩序的基石,通过历史人物的忠奸对比(如诸葛亮之忠贞、冯道之“长乐老”),进行强烈的道德褒贬。
4.军事谋略:详细记载重大战争始末,总结胜败关键,为后世提供军事决策参考。
《资治通鉴》标志着中国史学传统的一次重大转向——从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大哲思,向更为明确的实用主义、资政导向转变。历史研究的目的,被空前聚焦于为现实政治提供直接有效的镜鉴。
六、 深远影响:不朽巨制的历史回响
《资治通鉴》甫一问世,即获得最高统治者的高度评价。宋神宗赞其“贤于荀悦《汉纪》远矣”,并下令加快缮写刊印。它迅速成为宋以后历代帝王和士大夫阶层的必读书目,被视为“帝王教科书” 和“治国宝典”。
其影响迅速催生了一门专门学问—— “通鉴学”
注释:宋末元初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最为杰出,不仅注音释义,更考订地理、官制、典章,阐释史事背景与微言大义,是研读《通鉴》不可或缺的桥梁。
续作:南宋李焘仿《通鉴》体例,耗费四十年心血撰成《续资治通鉴长编》,详载北宋九朝史事;清代毕沅主编的《续资治通鉴》,则续写了宋、元、明三代历史。
改编与衍生:
南宋朱熹及其门人撰《资治通鉴纲目》,以“纲”(提纲)、“目”(叙事)形式突出儒家正统观与名分论。
南宋袁枢突破编年、纪传二体,首创《通鉴纪事本末》,将《通鉴》史实按重大事件始末重新编排,开创了纪事本末体这一崭新史书体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资治通鉴》在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