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
在后唐时,冯道受到明宗的赏识,官至宰相。他积极协助明宗进行政治改革,整顿吏治,减轻百姓的负担,为后唐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然而,在后唐末年,政治局势动荡,冯道在政权的更迭中逐渐陷入了困境。后晋建立后,他再次出仕,但由于后晋与契丹的关系复杂,他在政治上受到了一定的排挤。后汉时期,冯道继续在朝廷中任职,尽管他小心谨慎,但还是经历了不少政治风险。直到后周建立,柴荣即位,冯道再次面临着新的挑战。
2. 治理才能
尽管冯道的仕途充满了波折,但他并非是一个只懂得明哲保身的官员,他在治理地方和推动文化建设方面有着卓越的才能。在地方任职时,他关心百姓的疾苦,积极推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政策,努力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他注重水利建设,组织百姓兴修水利工程,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文化方面,冯道最大的贡献是主持了《九经》的雕版印刷工作。在五代时期,战乱频繁,许多珍贵的典籍都遭到了破坏和散失。冯道深知文化和知识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他积极组织人力物力,对《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周礼》《仪礼》这九部儒家经典进行了整理和雕版印刷。这项工作的完成,不仅保存了古代文化的精华,也为后世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奠定了基础。雕版印刷技术的应用,使得书籍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知识的传播更加广泛,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争议焦点
冯道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他历仕四朝十君的行为上。在传统儒家的忠君观念中,忠臣应该对君主保持绝对的忠诚,不离不弃,即使君主无道,也应该选择以死殉节。而冯道却在不同朝代之间频繁转换阵营,这与传统的忠君观念背道而驰,因此遭到了许多儒家学者的批评。
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评价冯道:“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批评冯道:“道之恶,浮于纣。纣虽杀比干、梅伯,以其有罪,道无罪而杀,不忠于君者莫如道也。”这些评价反映了传统儒家学者对冯道行为的强烈不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二)五代官场的潜规则
1. “事奉新朝”成为生存常态
五代时期的政治环境极其复杂和动荡,政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