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了后晋王朝。然而,他的这个皇位是靠出卖国家利益和违背道义得来的,因此从一开始就缺乏合法性和正当性。
从篡位的角度来看,石敬瑭原本是后唐的将领,他的职责是保卫后唐的江山社稷。然而,他却为了自己的私利,起兵反叛,将自己曾经效忠的王朝推翻。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封建伦理道德,被后人视为篡逆之举。
从背叛的角度来看,石敬瑭背叛的不仅仅是后唐,还有整个中原的百姓。他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使得中原地区直接暴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之下。这一行为将给中原百姓带来无尽的灾难和痛苦,也使得后晋政权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2. 短命王朝的统治危机
石敬瑭建立的后晋王朝建立后,面临着诸多统治危机。首先,由于他的皇位来路不正,国内的一些藩镇将领对他心存疑虑,对他的统治并不心服口服。这些将领有的暗中积蓄力量,准备寻找机会推翻后晋政权;有的则与契丹勾结,试图从契丹那里获取更多的利益。
其次,百姓对石敬瑭的卖国行为十分不满。燕云十六州的割让,让中原百姓失去了重要的防御屏障,他们担心随时会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同时,石敬瑭为了向契丹进贡,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使得百姓生活更加困苦。百姓的不满情绪最终引发了社会动荡,给了后晋王朝致命的打击。
四、千古骂名:历史评价的多维批判
1. 传统史观的道德审判
在传统史观中,石敬瑭的行为被视为卖国求荣的典型。无论是《旧五代史》还是《新五代史》,都对石敬瑭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旧五代史》虽然对石敬瑭在军事和政治方面的才能有所肯定,但也指出他的“失德之处”,即割让燕云十六州和称臣称子于契丹的行为。《新五代史》则对石敬瑭进行了更为严厉的批判,认为他的行为“大悖人伦”,是“万世之罪人”。
传统史观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对石敬瑭的行为进行了审判。在封建伦理道德体系中,忠君爱国是最基本的原则,而石敬瑭的行为严重违背了这一原则,因此被视为不忠不义之人。
2. 现代历史学的重新审视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研究的深入,一些现代历史学家开始对石敬瑭的行为进行重新审视。他们认为,石敬瑭的行为虽然不可取,但也不能简单地将他归结为“卖国贼”。五代时期,藩镇割据,战乱频繁,政治局势十分复杂。石敬瑭作为一个地方军阀,在那个动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