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立即发动伐吴之战,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主战派以羊祜、杜预等人为代表,他们认为,西晋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实力,此时正是进攻东吴的最佳时机。他们列举了西晋在军事、经济和外交等方面的优势,认为只要抓住机会,一举进攻,就一定能够灭掉东吴,实现统一。羊祜在给司马炎的奏折中,详细分析了东吴的弱点和西晋的优势,他指出,东吴君主残暴,内部矛盾重重,民心不稳,而西晋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力强盛,军队士气高昂,此时进攻,必定能够取得胜利。
而主和派则认为,东吴毕竟经营多年,实力不容小觑。而且长江天险难以逾越,战争一旦爆发,胜负难以预料。他们担心如果战争失败,将会给西晋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主张继续等待时机。主和派的代表人物贾充等人,在朝堂上极力反对伐吴,他们认为,西晋刚刚建立,内部还不稳定,应该先巩固统治,再考虑统一的问题。
两派观点激烈交锋,互不相让。朝堂上气氛紧张,大臣们各抒己见,争论得面红耳赤。最终,司马炎力排众议,下定决心发动伐吴之战。他深知,机会稍纵即逝,如果不趁此时机进攻,东吴可能会进一步加强防御,统一的难度将会更大。而且,他也渴望在自己的统治下,实现全国的统一,建立不朽的功勋。
在做出决定后,西晋开始了最后的战争动员。军队举行了盛大的誓师大会,司马炎亲自出席,为将士们鼓舞士气。誓师大会上,军旗飘扬,鼓角齐鸣,将士们身着整齐的铠甲,手持锋利的武器,在操场上整齐列队。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坚定的神情,心中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司马炎站在高高的检阅台上,向将士们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讲话,他回顾了西晋的发展历程,强调了统一的重要性,鼓励将士们奋勇杀敌,为国家和民族争光。将士们听了司马炎的讲话,热血沸腾,纷纷高呼口号,表达自己的决心。
而此时的东吴,虽然已经察觉到了西晋的军事威胁,但内部却无法形成有效的应对策略。由于朝堂的混乱和内部的矛盾,东吴的决策层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他们无法制定出统一的战略计划,也无法有效地组织起军队进行防御。孙皓依然沉迷于享乐,对国家大事不闻不问,朝中大臣们各怀鬼胎,为了自己的利益互相争斗。在民间,百姓们也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充满了恐惧和担忧。他们深知战争将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灾难,因此纷纷祈求和平。然而,战争的脚步已经越来越近,东吴即将面临一场生死存亡的考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