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荆州集团则是刘备入主益州后逐渐形成的一股新兴势力,双方在权力分配、利益诉求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分歧。这种内部矛盾犹如一颗毒瘤,在蜀汉的肌体中慢慢侵蚀,削弱着国家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多年的征战更是让蜀汉的经济民生遭受了重创,百姓们疲惫不堪,生活苦不堪言。农田荒芜,粮食减产,许多家庭失去了顶梁柱,流离失所。社会秩序混乱,盗贼四起,人民渴望和平与安宁,急需休养生息,恢复元气。
就在这样艰难困苦、千钧一发的时刻,刘禅在诸葛亮等一众大臣的辅佐下,战战兢兢地登上了皇位。起初,刘禅对诸葛亮这位德高望重的“相父”极为尊敬,几乎言听计从。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刘备兴复汉室的遗愿,不辞辛劳,日夜操劳。他对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发展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负担,整顿吏治,选拔人才,使得蜀汉的经济逐渐复苏,社会秩序逐渐稳定;对外则积极筹备北伐,精心谋划,调兵遣将,试图以攻为守,打破曹魏的战略包围,实现统一大业。
而刘禅在这段时间里,主要负责在后方维持基本的政务运转。他虽然没有出现大的差错,但也没有展现出太多积极主动的作为。每日的朝政事务,他更多的是听取大臣们的汇报,然后按照诸葛亮的指示进行批复。他似乎更习惯依赖诸葛亮这位“主心骨”来做出决策,自己则处于一种相对被动、随波逐流的状态,初步显露了他性格中依赖他人、缺乏主见的一面。
二、主相共治,无为而治
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刘禅虽然名义上是蜀汉的一国之君,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在军事战略等重大事务上,他却更像是一个旁观者和支持者。他在后方负责保障粮草供应、征兵等后勤工作,虽然没有出现严重的失误,但也仅仅是按部就班,缺乏积极主动的创新举措。
对于诸葛亮的北伐战略,他很少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建设性意见,更多的是被动接受。每次诸葛亮出征前,向他汇报作战计划,他总是点头应允,很少深入思考其中的利弊得失。这一方面体现了他对诸葛亮的高度信任,毕竟诸葛亮的智慧和才能在蜀汉上下有目共睹;另一方面,也深刻反映出他在政务上的消极参与,缺乏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没有展现出作为一国之君应有的担当和魄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试图亲自掌控朝政,平衡各方势力。他先后任用蒋琬、费祎等大臣,希望他们能够延续诸葛亮的政策,维持蜀汉的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