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了,若是没有问题,等最后考完事若学试通过,便算是出师了,哎,想到这到是有些不舍,时间还是太仓促了些,许多东西没能深教,医学之道不比人文之道浅薄啊。”
最后几句话大有惋惜之意,这些世家的孩子,大多数都有条规矩,到了一定时间,就该要参与到家族的生意之中,年纪虽有大有小,不过都是第一批送来的孩子,与苏家算得上深交,又是合作伙伴,彼此清楚,学上一年已经很久了。
韩非墨起初以为是教名家典籍的,后来才知道是教些药理之道,起初心里有点儿膈应,后来与李幼白相处久了,才发现曾经的自己是多么无知,又了解这些孩子的身世以后,恨不得多教一点,好让他们在家族里有立足之地。
“一年足以了,归根结底,还是利益互换,想要把书院做好,就要把名头从苏家的名号上扯开,什么都可以教一点,有用就行,圣人之理,哪怕学得再多也还是要吃饭的。”
韩非墨点点头,随后说了一下卖书的事情,经过他和蒋书婉的运作,如今三国演义算是彻底打开了市场,目前在往南与东面临近的几个大城售卖,响应很不错,预计着明年在向东州扩张出去。
如今茶馆,戏院,酒楼,几乎都有请说书人点评开讲,气氛炒得很热烈,积攒下来的银子不是小数目了,李幼白听后跟韩非墨商量了一下,说了遍水梁山泗水县的事情,她打算在那地方也建个书院。
自从水龙岗一役后,多了许多无家可归的孩童,在此时,民间大多数七八岁年纪的孩子就开始下地干活了,主要是为了提高生产力,而水梁山那片地方属于地小人多,用不上那么多劳动力,那么多的孩子总不能一辈子都在土地里待着,总该去看看这个世界,加之苏尚先前答应过的,此事,便交由她去打理操作。
读了书,能认识和见识到更多东西,并不是说老实本分的种地不好,而是天下需要更好的读书人去治理,她们这一辈人已经在老去了,新一辈还在成长,在战火持续着的今天,未来停战以后,定需要心有报复之人去协助朝廷打理天下。
“李兄放心,此事交给我去做。”韩非墨一口应,泗水县远离州府,没有法家和绝对的朝廷管控,他是有点向往的,李幼白一说,他就心动了,也想施展拳脚。
李幼白道:“好,既然没问题那我替你安排船只,届时南下前往泗水县。”
距离中元节还有几天,本地商户借机整了不少文人墨客喜爱的河灯诗会,临水的常见形成临时集市,吸引年轻男子和姑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