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是用艾草汁写的:“种菊,酿酒,等归人。”字迹苍劲,像老刀的笔迹,又像阿镜爷爷的,分不清是谁写的,或许根本不用分——血契之人的笔迹,早就被青铜镜的气息染在了一起。
第二天清晨,村里的孩子们来叫他们去参加“破契节”。老猎户带着人在红泥坳的空地上搭了戏台,唱的是新编的《七星谣》,歌词里没有了祭祀和血契,只唱玉米苗、白芦花和银镯子的叮当声。小石头举着串野菊跑过来,给小年和阿镜各戴了朵,花瓣上的露水沾在皮肤上,凉丝丝的,像祝福的吻。
阿镜的藤箱里装着些青铜碎片,她把它们分给在场的每个人,说这是“平安符”,能带来好运气。分到老猎户时,他拿着碎片突然哭了,说这碎片的形状像他失踪多年的儿子,当年也是个爱摆弄铜器的,说不定早就成了守护祭坛的一部分,现在以另一种方式回了家。
戏台的幕布拉开时,所有人都愣住了——上面没有画,是用无数片细小的青铜镜碎片拼的,阳光照在幕布上,反射出七彩的光,在每个人脸上投下光斑,像无数双眼睛在微笑。阿镜说这是“碎镜重生”,就像他们这些带着印记的人,虽然带着伤疤,却能拼出更亮的未来。
散场时,阿镜的罗盘指针又开始转动,这次指向的是山外的方向。“还有最后一件事,”她的银链突然发出“叮当”声,与小年的银镯子产生共鸣,“爷爷说镜碎的粉末要撒在七处祭坛的土地里,长出的花才能结种子,把平安传下去。”
两人背着藤箱往山外走,小石头举着野菊跟在后面,说要帮他们撒种子。红泥坳的玉米苗在风中点头,像在送别,又像在期待。小年的银镯子和阿镜的银链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响声,在山路上回荡,像首未完的歌谣。
走到山口时,小年回头看,红泥坳的上空,归魂星还亮着,像颗永远不会熄灭的灯笼。他知道,这不是结束,也不是新的开始,只是日子该有的样子——带着伤疤往前走,带着念想回头看,偶尔遇到同样带着印记的人,就停下来一起喝碗艾草粥,聊聊那些藏在青铜镜背后的故事,然后继续赶路,把平安的种子,撒向更多的地方。
山风穿过玉米地,带来远处的歌声,是《七星谣》的最后一句:“镜碎星落,花开花落,人走千里,家在心里……”
野菊结籽的时候,红泥坳来了个货郎,挑着副旧担子,一头是针头线脑,另一头摆着些青铜小玩意儿,最显眼的是个三足鸟形状的铃铛,风一吹就发出“叮铃”的响,声线脆得像碎冰。
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