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第191章 常凯申的大手笔,新编第十四师!(求订阅)
\n
“委座,徳国方面愿意以第三国中转的方式,继续履行此前的合约。”
\n
常凯申等了两天。
\n
终于等到了第一个好消息。
\n
自1933年以来。
\n
中德的关系便因为利益结合在了一起。
\n
徳国的军火出口对徳国的经济有所帮助。
\n
而为了战争,徳国人对于钨沙矿有着迫切的需求。
\n
这与中华民国的抗日建军的需要刚好符合。
\n
1933年,徳国顾问便可以在后方坐镇指挥张学良部与日本关东军作战。
\n
1935年之时,徳国顾问团的人数甚至突破了七十余人。
\n
1936年,徳国人帮助中华民国制定了中华民国工业三年发展规划,借此打下工业基础,为抵抗日寇侵略做准备。
\n
为了筹措相关的建设资金,徳国对华进行秘密借款、总价值一亿马克。
\n
以矿物、农产品进行规划,这些钱将用于每年两千万购买徳国军火,一千万还账。
\n
军火依赖方面,几乎达到了百分之八十。
\n
即便是在抗战最初的几个月,进口军火的依赖程度也突破了百分之八十。
\n
日本人以退出反共协定相要挟,迫使希特勒下令停止对华军火供应。
\n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