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多辞官遣返封地。
\n
儒家一朝得势,太学令王嗣拜相,开始主持朝政,九卿中的比重也是儒生占据压倒性优势。
\n
这还没登基呢,只能说太子真的是烦透法家了。
\n
刘洵虽然久居深宫,但也依然洞悉天下局势,王嗣拜相他没反对,这个人还算凑合,是外戚,能力也不差。
\n
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勉强能用用。
\n
嗯…刘洵多年以后也是真香了,他发现徐家人是真的好用,不仅极其有能力,还很忠诚,且独立各党派之外,是真正能办事的。
\n
果然这就是老祖宗的智慧,怪不得这么多位帝王都是把徐氏当亲儿子供着呢,当你即将驾崩时,朝中暗流涌动,任何人都看着像奸臣。
\n
唯一能予以重任只剩下徐氏了,刘洵有一种莫名的安全感,可能这就是徐贞徐恭等人给予的滤镜吧。
\n
简直和周公如出一辙!如果武帝没有徐恭,天下早就一片大乱了,倘若孝文皇帝没有徐昭,则根本拦不住叛军,大汉的皇位早已易主,高帝若没有徐贞,统一天下也绝不会这么顺利!
\n
因此就拜了徐博为相,让他来牵制王氏主导的外戚势力,效果很不错,儒臣只要不触及根本利益都会给点面子。
\n
太子对徐氏也很有好感,毕竟有徐贞徐恭这两人嘛,天然就会得到欣赏。
\n
这一天,刘洵病入膏肓,意识到自己时间不多,于是召太子入宫。
\n
徐宁在边疆再度取得大胜,匈奴人彻底归附,随即领兵班师回朝,实际上就是皇帝为了应对自己死后的权力更迭。
\n
这次打压过后,皇帝无疑对徐氏更加信任,日后的地位更加稳固了。
\n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