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大于图片大于文字。但是这只是影响力,事实上,三者结合才是最好的形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师也是带着满满的遗憾离开人世的。我曾写下,如果没有疑惑,那么就算不上真正的大师。在学科前沿呆着,有疑惑是必然的。而疑惑没有解开,有时是因为时代的脚步还没到位,有时候就是因为典籍太多,能解开心结的书被自己错过。
于我而言,既然平凡,就不必有那么多遗憾和懊恼,因为我不在任何学科的边缘,我的所做所为也丝毫影响不了这个世界,我能做的很有限,就是让自己快乐,外加,做一些平凡人该做的事,正常一些,不要起高调就可以了。
达尔文是思想的播种者,后来的学者们是思想的培养者,收获者,加工者,而我是思想的享用者。我想也许,我也能成为思想的开拓者,但是,这只是一种小小的可能,随着年龄增长渐渐变为零。所以,享用这种思想,并把它转化为壮大自身的养分,也是可以的。
我接触的人都是比我聪明的人,他们更加会使用计算机,更加会使用AI,更加赛博化。但是他们没有我热爱自然,处处漠不关心。我知道,漠不关心也是一种优势,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不需要关注自然,自然成了累赘。
额!也许我把目光放得太长远了,远到毫无意义。我知道自己成为不了先驱者,连简简单单成为使用者都有些困难。所以与其说喜欢纵情山水,不如说只能纵情山水。
科普与体验在网上到处都是,做这个工作根本就没有前途的。我的心变得不安稳,不知道可以做什么。于是我就将心回归到土地上来。
如果人需要吃饭,那么就必然要农业畜牧养殖,随之而来的就是对应工具的生产和运输,这样再扩展,就是基础资源的挖掘,加工。还有就是,由基础的衣食住行所延伸的服务业。这些都是不能消除的。
人需要温度,而且无论多么高的机械化,自动化,都不可能完全离开人。
可能会减少最大承载量吧!但是总的来说,要学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多了,而且还要越来越专。那样的话,像达尔文这样的博物学家的这个名头可能就要慢慢消失了。
而且啊而且,这是一个永远不变的道理,我亲近大自然最多也不过是玩玩泥巴,抓抓蚂蚱。唔!大师很难从寒门诞生。我不是给自己找借口什么的,我也不说我了。我也不说大师就非要从何处诞生。我只想,凡是有所成就的人,无论他的人生起点如何,总是要经历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