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军中的披甲额真(将领),高叫大喊,在提醒与怒喝后金士兵的同时,更是下令继续攻山。】
......
【斐芬山上,大明的北路军的监军潘宗颜,看着再次蜂拥而来的后金士兵,然后又看看了,斐芬山上还活着的明军将士。】
【之后又看看了山下远处,后金军大营前的努尔哈赤等人所在的位置上。】
【随后监军潘宗颜,转过头,看着每一个身上都染着血迹的明军将士们,淡然的说道:“我相信,这些后金鞑子,总有一天会为他们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的。”】
【“今天,我们战死在这斐芬山上,是死得其所的壮举,因为我相信,总有一天,这里的每一片土地,必然会重归为我们汉人的手里。”】
【“后人也人记得我们,为大明所做的一切!”】
【最后,监军潘宗颜高声呼道:“血浸疆土,骨筑长城!我大明儿郎,死便死了,让我等头颅当箭靶,尸身作盾墙,也要让鞑子在踏不过这里,留下更多亡魂,杀!!”】
【“杀!杀!杀!~!”】
【斐芬山上再爆杀声,攻山的后金大军,也同样暴起杀声!】
【当两股杀声,在斐芬山上激烈的交织与对撞在一时,也成为了大明北路军,写上最后的悲歌与壮举!】
.....
【关于在萨尔浒的战役之中,大明北路军与努尔哈赤后金军的战斗损失,在后世存在的较大的争议。】
【在努尔哈赤取得整个萨尔浒的战役的胜利后,当初大明辽东经略张镐,对外宣称的四十七万大军,四路大军共进灭敌的口号。】
【反而成了为了努尔哈赤,在战后对外宣传,后金勇士如何如何“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天命所归”的口号。】
【在之后的后金政权与大清王朝的史料书籍中,以及清修明史中。】
【大清王朝对“萨尔浒战役”的宣传中,为了凸显他们清太祖努尔哈赤,显“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和军事神化。】
【为了彰显与塑造,他们清太祖努尔哈赤“以弱胜强、天命所归”的历史形象,在各类大清史料书籍中。】
【还刻意弱化了,此时后金政权的军事力量与出兵数量,以及战役的士兵损失。】
【在《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满洲实录》等核心史料记载中,萨尔浒战役里,努尔哈赤所率后金总兵力被定为“六万”。】
【然而,在大明史料书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