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迟无有人敢接。】
【因为接下辽东总兵一职,若无战事还好,一但出现战事不利的情况,那可能就不是被被撤职那么简单的事情了。】
【最终,在内阁首辅沈一贯的举荐之下,七十六岁的李成梁再次扛起辽东总兵的重任。】
【因此,李成梁也成为了自己被罢去辽东总兵后的,第九任辽东总兵。】
【沈一贯此举,表面上是为朝廷举荐良将,稳定边疆,实则也是暗藏私心。】
【沈一贯,深知李成梁在辽东经营多年,李家根基深厚,高淮就算要对付李成梁,也不可能像对付孙守廉与马林的手段来对付李成梁。】
【同时,李成梁重掌辽东兵权,既能助自己在朝中话语权更盛,也能借其势力制衡朝中其他党派。】
【然而,早已不复当年之勇的悍将李成梁,并且经历这些年在京中的所见所闻,李成梁也不再是一名单纯的边关守将,已经有着自己政治与官场上的认识。】
【这次年老的李成梁,已经明白,有的时候,需要懂得妥协与变通,才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冲突与麻烦。】
【于是,李成梁到任辽东,在重新整顿军务之外,很快便与高淮达成微妙的利益默契。】
【李成梁默许高淮继续在辖区内横征矿税,甚至暗中授意麾下将领协助设立关卡,将原本用于边防的驿站,要道化作敛财据点。】
【作为交换,高淮不仅不再克扣军饷,还定期向李成梁献上“劳军银”,并在给万历皇帝的奏疏中,将辽东局势描绘成“军民乐业,边疆宁谧”的虚假太平景象。】
【而高淮,在每一次与李成梁相见时,都表现的敬重有加,在众人面前,也是对李成梁,“辄呼太爷,稽首俯伏”。】
大明神宗界。
民间:
百姓甲叹道:“想那威名赫赫,战功无数的李成梁,到了晚年之后,也会变成如此模样。”
百姓乙:“所以李成梁与他的李家活得好好,而戚继光在天道历史进程中,早已死去多年。”
百姓丙亦叹:“这真是讽刺啊。”
百姓乙冷言道:“这就是政治,要么同流合污,何况从臣。要么早早退出舞台。”
百姓甲忽然道:“如此李成梁不接这辽东总兵,搞不好,他们李家在辽东的基本,都会被高淮给侵吞了也不一定。”
百姓丙认同道:“这种可能性很大,但不管怎么说,李成梁都不这么老了,还掺和进来,他在后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