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排的刀盾兵向后退了两排,位置由长矛兵补上。
在两军完成面对面之后,晋军的各个方阵突然间爆发出三声呐喊:“杀!杀!杀!”
随即,西边与东边的军队将长矛放平,进入到“线列战”的交战态势。
所谓的“线列战”就是阵线分明,两边的官兵组成方阵对抗,并没有开打之后就混到一块混战。
这种“线列战”的模式在古典时代一直是交战主流,也就非常仰仗长兵器和远程部队的发挥。
长兵器好说,无非就是近战兵手持长矛或战戈在第一线交锋,演变成列国逐渐追求士兵可以使用更长的杆。
只是吧?长兵器使用起来有极限,肯定是越长越难以操控,超过极限举起来容易,手持末端放平真的把握不住。所以一般六米的杆就达到多数人的极限,能够手握八米长矛绝对是精锐中的精锐。
世界冷兵器历史上,大规模使用八米长矛的国家只有战国时期的楚国,其他国家从未大批列装过八米长矛。
因此,说秦军或西方哪一支军队列装八米乃至于十米长矛,不是野史就是后人创造的假史。
而楚军列装八米长矛的兵种并不是步兵,八米长矛被列装在战车组成员上面。这也是世界考古历史上,唯一一款有实物作证的最长冷兵器。
看战场上的晋军和鲁军长矛手,他们使用的长矛,包括矛头在内,长度其实也就接近四米。
四米短吗?信不信能够将四米长矛放平握住的人,一样不是那么多?
战场上的长矛手,他们可不是只要能够放平握住就算成功,还要一再操控四米长矛进行攻击或是格挡,对体力的消耗很严重,没有几分钟就要手臂发酸,浑身大汗再变得手脚发软了。
鲁军高层这一边,他们在看到己方明显陷入劣势之后,有人开始思索怎么来扳回劣势,更多的人则是爆发了争吵。
对,没有错,前方战事不利,后方的高层却是爆发争吵了。
在正式交战之前……,或者说晋国宣告要讨伐鲁国之后,并不是所有的鲁国权贵都愿意跟晋国交战,只是开战派占据了上风。
那些不愿意跟晋国开战的鲁国权贵,他们算不上是投降派,又区分真正软弱以及绝对理智的两拨人。
因为强硬派占据了上风,所以有鲁军开到边境与晋军进行交战。
真正开打之后,鲁军出现明显的劣势,软弱派不免要重新抬头,爆发争吵也就在所难免了。
“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